MAY_五月
【转】死亡观察第 05 期:轻博客
展开Biu

原帖地址http://tech2ipo.com/59468 侵删

本期死亡观察对象:轻博客 (light blogging)

轻博客是介于博客与微博之间的一种网络服务,博客是倾向于表达的,微博则更倾向于社交和传播,轻博客吸收双方的优势。它既不同于微博也不同于博客,轻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形式。目前,中国轻博客网站有前盛大边锋总裁许朝军创办的点点网,以及盛大网络富微博社区“推他”,人人网旗下的“人人小站”。轻博客的概念首先是由点点网提出。

死亡时间:2013 年

死因:语境不同

语境不同和“南橘北枳”不一样。“南橘北枳”是指同一个事物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就像南方的橘子到了北方变成了枳;而语境不同则是同一个事物并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根本上的变化,而决定了它在不同地区的繁荣程度,用文艺一点的文字来说,“一个正确的产品是否遇到了正确的时间”。轻博客就是这样。其实轻博客这个产品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它在中国的语境不对。


病因诊断:

轻博客是中国互联网界提出的一个概念,不过这种产品的原型公认是来自美国的 Tumblr (中文名“汤博乐”) 。

然 Tumblr 的出现备受用户的喜爱。Tumblr CEO Karp 透露了 Tumblr 的一些数据:拥有超过一亿博主在使用该平台,目前已存博文 446 亿篇,Tumblr 的 2012 年月 PV 200 亿次(2011 年 1 月时月 PV 只是 40 亿),跻身全球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前十。

不过中国的轻博客们就没有这么好的数据,以目前领先的轻博客网站点点网来说,到 2012 年 4 月,点点网的用户数达到 604 万(此后再没有公开透露过用户数)。创始人许朝军也默认“点点后来没有起色,我觉得它无法承载当时的起点,就考虑转型(做‘啪啪’)了”。

Tumblr 的必然性

Tumblr 在国外的兴盛不是没有原因的,多种因素的存在让这个产品大获成功。

  • 博客的厚重感

第 4 期死亡观察中提过,西方人在网络上“创造”胜于“分享”,不仅是写博客,还是在社交网络,甚至在 Amazon 评论区都有大量的高质量内容。Tumblr 作为一个新兴内容制造平台,其用户也延续的强大的创造力,到现在已经生产博文 446 亿篇。

然博客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是一个“厚重”的产品,它给人带来的印象是势必要长篇大论,也需要长久地坚持高质量写作。而 Tumblr 却很随意,它沿用了传统博客的形式,并将其演变成一种意识流式的琐碎叙述,日志短小精悍、触发点十分随意——可以是一幅照片、一段视频、一节引言、一条链接甚至一个闪念。这种方式降低了写作门槛,也让写作变得更方便和时尚。

甚至有人称 Tumblr 是“反博客”的,人们退出博客的第一大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无法找到并发展听众。每一个博客平台来都都存在此问题。相反的,找到了读者的博客不断增加同类内容,这种哲学可以简化为一个方程式:页面越多 PV 越高。

Tumblr 成长速度远远超出如 WordPress、Blogger 等传统博客的其中一个因素,也在于赶搭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热点上。以往只能坐在电脑前,花上一小时写一篇贴文,现在透过智能手机不到五分钟就可以完成一篇。在所有不同智能手机平台上,Tumblr 也能够稳定地提供调性与设计高度一致的应用程序,这样的产品实属不多。

  • Twitter 的不足

与其说 Tumblr 是“轻博客”,不如说它更像是“富微博”。用过 Twitter 的同学都知道,Twitter 太轻了,对内容的表现形式更为单调,即 140 个字母加一个短链接,在互动上也有一定的限制。Twitter 并不能够满足用户更强烈的表达需求。

Tumblr 则继承了博客在表现上的丰富性,把握了内容生产的基础,同时也借鉴了 Twitter Follow 和 Retweet 的机制,更方便在内容上传播。同时,Tumblr 也建立起自己的编辑队伍,充分发掘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用户。

另外,Twitter 主要是大面积转发。也就是转载一条比较有趣的消息,但是在 Tumblr 上有更多对话式的互动。与 Twitter 不同,出版商不能只建立一个账户就可以自动发布文章或博客的链接, Tumblr 要求加入更多评论和互动内容,这样才能在社区内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 Flickr 的停滞和 Instagram 的偏心

刚开始接触 Tumblr 的时候(其实到现在也是这样的),它更像是一个图片博客。一张图片加上一些文艺青年的内容,或者几句注释,是极好的。

其实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Flickr 是一个更专业的平台,可是这个老牌网站在被雅虎收购后便开始走停滞不前,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冲击下逐渐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小众网站。

尽管 iPhone 已经取代佳能系列成为 Flickr 上用户最常用的相机,但 Flickr 客户端的迟钝给了 Instagram 机会。但 Instagram 过于专注移动客户端,把在 PC 端的机会让给了 Tumblr 。

Facebook 已经收购 Instagram ,补充了 Instagram 在 PC 上的短板;雅虎也在 Flickr 上再度发力,不过他们都给了 Tumblr 崛起的机会。

  • Facebook 的局限

Facebook 也是一个很好的内容生产平台,不过其终究不是“博客”,说到底 Facebook 和 Tumblr 的比较实际上是社交网络和 Twitter 的比较。Tumblr 首先是一个媒体,内容是它的生命。Facebook 首先是一个社交网络,内容是促进人与人关系发展的一个途径。

另外 Facebook 是一个实名社交网络,如果你要分享一些不想被熟人所知的秘密,那么 Tumblr 是一个好选择。Tumblr 提供给用户的是最老式的网络隐私控制功能:通过不明身份的、多重假名保密。

PandaWhale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Adam Rifkin ,从某种程度来说,Tumblr 是 Facebook 2.0。Facebook 成了真实社交网,它是自己与父母、同事、前同事、陌生人的社交网。Tumblr 成了表达自己、表达自己与实际朋友的实际兴趣的社交网。

有调查显示,更多青少年与年轻人表示上 Tumblr 比使用 Facebook 的次数更加频繁。在 13 到 25 岁的受访者中 ,有 59% 的人表示经常使用 Tumblr;54% 的人表示经常使用 Facebook。

  • 擦边球的秘密

Adam Rifkin 认为 Tumblr 的内容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便是“个人使用的工口、近工口内容,因为它通常通过假名发布”,Tumblr CEO Karp 也透露了 Tumblr 上有 2%~4% 为工口内容(以目前 446 亿篇的数量来计算,包含工口内容的文章数量有 17.84 亿篇之巨),也迫使 App Store 提升了 Tumblr iOS 版的级别限制

用户对于工口内容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然它上面有这么多“干货”,就不能阻止用户趋之若鹜了。笔者的一位在台湾的好友是 Tumblr 上的“红人”,他就是靠发布擦边球内容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恕因为个人隐私原因不能公开地址),他说道,在台湾,像他这样的人“多得是”。

Tumblr 在传统的博客、社交网络、微博客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靠着自己的创新模式和其它产品的不足之处成就了自己的成功。在内容为王的主线下,配合社交功能增强话题性与用户粘性,同时降低使用门槛,受到用户的欢迎。

轻博客的悲剧

前面也提到过,轻博客这个产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这个产品身处的“语境”不同,早就了不同的局面。

当一个产品不能覆盖所有用户群,或者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时,往往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单独相对独立的产品,或者是在原有产品的进行扩充,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不管是哪一种需求都有一定的好处和风险。

Tumblr 的幸运在于它不仅集合了 Twitter、Facebook、Flickr、Instagram 等产品的一部分优点,也满足了这些用户所不能满足的需求。从某种方面来说,Tumblr 集中了上述所说的两个方面。但是在中国,Tumblr 能带给用户的,微博已经抢先一步满足了。

  • 微博不微

微博所走的路子就是“在原有的产品上扩充,满足绝大部分需求”的路,导致微博不微,成为一个“沉重”的产品。既然一个微博就能满足用户大部分的需求,所以用户就不再需要博客,不再需要社交网络,不再需要 Flickr,不再需要 Instagram……更不需要一个轻博客。

如果你不想写长文,140 个汉字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如果你想写长文,有长微博这种东西;而微博日渐强大的发布框可以满足你分享任何内容,视频,图片,音乐,链接,这些都是 Tumblr 抄底 Twitter 的招数。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轻博客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说它是“轻博客”,但比“博客”而言轻在了界面和设计上,说它是“富微博”,新浪微博要做的更专业一些。这种定位导致轻博客的概念变得模糊,很多人也分不清它与博客和微博的区别在哪里。

  • 受众的限制

由于轻博客的产品定位不清,导致用户把博客和微博的使用习惯延续下来。笔者在点点网LOFTER 均有使用,从主要内容上来看,精美的图片占据了绝大部分,用户也追捧这些内容,给予很高的人气。尤其在 LOFTER 上,已经形成一小部分艺术青年和摄影爱好者的同人汇,也成为 LOFTER 重点经营的内容。

这无需从数据和理论上证明,真正的文艺青年总是占一小部分人群,在于数亿网民比起来,比例显得太小。轻博客的受众已经成为“非主流”人群,在“主流人群”的眼中,轻博客是一个比豆瓣还要高端文艺的场所,可以远观而不能亵玩焉。

  • 熄灭的博客热潮

2006 年起,博客风潮席卷中国,成为 Web 2.0 最重要的产品之一,随着名人的带头作用和博客服务提供商的炒作和过度运营,“全民皆博客”,不管你是能写的,还是不能写的,都以写博客为时尚。

然而博客对于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产品,之所以形成博客潮,是因为没有更适合的产品出现。当 BSP 们透支了用户对博客的热情后,颓势很快就呈现开来。当微博——这种短平快的产品出现后,浇熄了国人的最后一撮博客热,沦为微博的补充产品。

其实,当初靠博客成名,以及从博客热上收益颇多的那些人都停止更新博客的时候,就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 不必要的产品

如果你不能够聚集庞大的用户数,那么就很难有获得大笔收入的机会。尤其是像点点网这样的创业公司,大量的投入若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是不会长久下去的,也迫使许朝军投资啪啪。即便有门户靠山的网易和新浪,如果产品太过于小众,又没有足够的战略意义,项目被砍也不是不可能。

而新浪轻博客和网易 LOFTER ,它们的出现更多具有防御性色彩,当时 Tumblr 实在太火,点点网在刚推出时也一时受到了用户的追捧,适时推出轻博客产品,万一火了,自己就赌对了,万一没火,就当做试错,不会给集团带来太大的损失。

不过腾讯在这方面要比新浪和网易有智慧,它们改版了 QZONE,一来它们实在不需要推出一个新产品来冒险,二来当时的博客的确可以改造为轻博客。事实证明,腾讯这么做成功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搜狐,搜狐则早把自己的微博改造成了轻博客(可能它们并不承认),不需要推出独立的轻博客。后来又推出了一个“我的搜狐”,把用户在搜狐所生产的内容都集中起来,似乎要做一个用户 UGC 的统一平台,只可惜这个产品做得太差。

  • 博主受益的匮乏

多数写博客的人都有靠博客获得收入的梦想,博客潮的到来也让一部分人从中受益。当时一批独立博客作者目前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中坚力量,成为有话语权的人物,可谓是名利双收。

随着博客的冷落,读者的流逝,这些人的受益也逐渐下降,靠着博客广告赞助只够续约域名和空间费用。微博营销和微信平台的崛起则让这些人有获得更多收入的可能。故,现在的独立媒体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博客阵地转向微信公众平台。另一部分人则靠着在微博上的高人气,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和企业赞助。

而轻博客只是换汤不换药,你没有办法为博主带来持续的收入。而轻博客自己在做宣传的时候,是以小清新无广告为主打的,这也无疑要了自己的命。

总之,微博“釜底抽薪”,直接断送了轻博客的崛起之路。即便 Twitter 和 Tumblr 现在可以入华,照样也会被微博打得落花流水,成为小众产品。和微博相比,Twitter 太难用了,而 Tumblr 则没有需要的理由,就像不需要点点网一样。


处方:时光机。回到微博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轻博客或许还存在的一丝生机。当轻博客的领先者点点网创始人许朝军都准备放弃的时候,我也不需在处方上下太多的脑筋,等待着它的自然消失吧。

其实在轻博客中,有一个另类,它是人人小站。之所以说它是另类,是因为它与其它的轻博客有一些不同。据 Alexa 统计,人人小站为人人网贡献了 12.22% 的流量。

  • 依附于社交网络

人人小站尽管是一个独立的产品,但它更像是人人网附属的一个产品,每一个小站它都是人人网的一个用户,它所发布的内容与人人网的 Timeline 紧密结合了起来,让用户毫无违和感。它同品牌主页一样,成为 Timeline 上制造内容的一个来源。

  • 对人人网的补充

从理论上来讲,人人网上的用户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小站,宣传自己的个人品牌效应。但人人网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它有它的不方面之处,就像前面分析 Tumblr 和 Facebook 的区别一样。人人网的小站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一来可以匿名,二来用户可以 Follow 和转发,像微博一样方便,不需再经过对方的同意才能看到页面上的内容。

有人会说,它很像人人网的“页面”或者 Facebook 上的“Pages”,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品牌页面叫做“页面”或者 Pages,而草根用户则可以成立小站,制作属于自己的品牌。

  • 人以群分

人人网的每一个小站都有固定的受众,在广泛的受众基础上,依据不同受众的共同兴趣点做到进一步的群体细分。人人小站基于广泛真实的用户基础,强化以个人兴趣、爱好划分群体的概念,制定新的用户分类规则,开发“泛社交网络”。这相当于打破了受众基于地域和比对现实自发性形成群体的模式,以受众共同的兴趣爱好为规则重新划分群体,再加上与人人网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扩大的传播的效应。

  • 大众内容

人人小站的管理者很少是“文艺青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青年,甚至 2B 青年,他们知道自己的好友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人人网的用户适合于什么样的内容,它们更像是微博上的营销大号,热衷于传播“三俗”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查看全文]
MAY_五月
【转】死亡观察第 03 期:土豆网
展开Biu

原帖地址如下 侵删

http://tech2ipo.com/59229

本期死亡观察对象:土豆网 (tudou.com)

土豆网是中国的一家大型视频分享网站,2005 年 1 月开始创立,7 月上线。截至 2012 年 2 月,该网站月独立用户达2.27亿,注册用户超过 8,000 万,月视频浏览量为 52 亿。土豆网口号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2012 年 3 月 12 日,优酷与土豆宣布以换股方式合并,新公司将成立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8 月,创始人王微正式退休。

死亡时间:实际上,在优酷和土豆完成整合的时候,土豆网就已经死了;

病因:移植排斥反应;

死因诊断:

移植排斥反应是在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受者的免疫系统常对移植物产生排异反应 (Transplant rejection),这种反应在不靠谱的情况下是致命的。在商业并购中,移植排斥反应表现为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在整合的过程中因为体质的不同,无法理想地利用并购后的优势所在,造成被并购方必须做出退让或者牺牲;另外,如果这种并购是为了消灭市场竞争对手,那么被并购方在被并购后为了顺应并购方的需求做出退让或者牺牲。土豆网就是这样。

1、投资人的狂欢

土豆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据悉,土豆创立后从 IDG 手中拿到了 50 万美元的投资,投资数额不多,但却拿走了土豆 33% 的股份,经过五轮融资后,王微手中的股份被稀释到 13% 左右 ,王微对土豆网的控制权基本上已经丧失,投资方成为最最有话语权的主体。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即便在在赴美上市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土豆都要拼命上市。然而上市后,土豆的表现并不如人意,股价低迷,投资人无法获得一个好的回报。在拒绝了新浪的投资后,与优酷合并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选择。

*管理层及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来自土豆招股书

优酷和土豆合并后两家是市值总额是 32.89 亿美元,按照协议,土豆网从站占股 28.5% ,也就是说土豆网的实际身价为 9.37 亿美元,IDG 最初的 50 万美元换来了上亿美元回报,最差的投资人也获得将近 5 倍丰厚的回报,显而易见,优酷和土豆的合并,最大的胜利者是土豆的投资人。

2、被动被迫的合并

靠着 UGC 内容和盗版影视剧的火热,在线视频网站都过着还算滋润的春天。然而在正版战争打响后,土豆从春天直接走到冬天,这是一场靠烧钱才能赢得胜利的战争,可是土豆的钱从哪里来?搜狐视频、爱奇艺们背后有集团的支持,优酷作为龙头老大尽管也遭受风波但还好已经上市,乐视网则一直默默地囤积版权,加上传说中的可靠后台也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土豆什么也没有,面临的选择只有被收购,被收购和被收购。

土豆尽管贫穷,但是它却拥有丰富的 UGC 内容和良好的口碑(可惜这些都不能直接当饭吃),这是搜狐、爱奇艺等在线视频的搅局者们觊觎许久的东西,若土豆落入这些饿虎的手中,对于优酷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尽管业务内容的高度重合,尽管有投资人的利益阴谋,但是在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下,优酷和土豆不得已合并了。就像王小川戏称得那样,

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婚姻,而且是两个男人。

3、被排挤的庶子

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嫡子,一个庶子,庶子的命运一般会比较惨淡,何况土豆是在那样落魄的情况下进来的。优酷和土豆合并后,一个月之前还为版权吵架的两个网站,忽然成为了一家人,两位创始人琴瑟和鸣的场面令人唏嘘,但也注定和貌合神离。

实际上,两种不同基因要进行深度整合,必定会存在激烈的对抗,就像在不靠谱器官移植之后,存在剧烈的排斥反应,其中一方不做出牺牲,那么两者都会死。

1)随着双方资源的整合,土豆网的高管逐渐离开。土豆 COO 王祥云、原创中心经理刘思铭的离职和创始人王微先后离开。2013 年 4 月优酷土豆架构调整后,集团的技术、内容、营销三大板块被优酷网人员把控,而土豆网总裁也被前诺基亚高管杨卫东接管,和原先的土豆网没有任何关系。尽管优酷在事后称土豆网的核心骨干力量依旧留在土豆,但实际上这部分人没有话语权。实际上去年在整合时,几乎所有的土豆高管,都需要汇报给对口的优酷高管,虽然可能职位都是副总裁,但优酷掌控了一切。2013 年 4 月的这次架构调整,只是强化了这一定位。一位名叫“拔丝土豆”的亲历者就直言不讳地认为

其实,这是土豆从人员和文化上被全面吃掉的标志。

其实,在一年之前,当外界还对风格和文化如此迥异的两家公司如何融合抱有怀疑的时候,土豆内部则意见相对一致:合并,那只是对外说的,土豆人都知道,自己公司被收购了。

2)双方资源的整合的代价就是土豆将自己的优势全部交给优酷,而非平等的整合。在双方的整合过程中,总有一些悲剧性的故事传出来,当然优酷官方肯定不会承认这些事情的存在。据网易科技报道,在整合会议上,优酷方面强迫土豆网的销售团队交出全部的客户资料,古永锵在 2012Q4 分析师会议上也称,土豆已经没有专门的广告销售团队,因此无法区分土豆和优酷各自的具体营收数据,而原土豆网的员工也称每天处于无所事事当中。

*在优酷土豆合并的首份财报中,土豆网数据直线下降(2012Q1 分别发布财报,2012Q2 2012Q3 在合并的财报中分别披露了数据,2012Q4 后合并了财报数据)

3)UGC 一直是土豆的优势所在,然而优酷也在做自己的 UGC 内容,为了避免“左右互搏”,按惯例优酷应该把资源向土豆倾斜,可是错了,酷6副总裁陈昊对网易科技表示,“我们本来以为优酷土豆合并后,土豆网会利用更多的优酷资源来发展 UGC,这样对我们会是很大的冲击。可是快一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土豆网有任何大的新的动作。”

中国软件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3月,优酷以 847.2 万 UV 位居首位,酷 6 以 642.6 万 UV 位居第二,56 网以 375.6 万 UV 位居第三,土豆网以 331.8 万、289.2 万、239.4 万 UV 分居 4 位。酷 6 和 56 网目前均在 UGC 内容上频频发力。

其实在与优酷之前,新浪曾打算投资土豆,这对于土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数据显示,在新浪微博的视频分享中,有超过 41% 的视频来源于土豆,土豆网当时是新浪微博上最大的视频提供方。直到现在,从新浪微博 V 用户的传播量来比较,土豆网在2013 年 3 月份的传播量为 169744 条,位居首位。新浪对于土豆在 UGC 内容的推广和在入口上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现在 56 网和人人网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个合作并不会给土豆股价带来好处,不符合投资者的利益。

4)优酷之所以合并土豆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尽管两家的业务重合度很高,但是合并后可以让优酷牢牢把握住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与其让两个网站之间竞争,不如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时的优酷在与广告主的谈判中就有很大的话语权,也可以成为与版权方进行谈判时的重要砝码。两个产品左右互博将会损害优酷在价格谈判上的优势。六间房刘岩在接受访问时认为

对版权方不是好消息,采购价格会更低,起码少了一个买家;对广告主不是好消息,要涨价了;对用户没啥影响;会刺激竞争者更加努力和;两个公司的员工会混乱一阵子,但留下来的肯定会是一派为主的、对投资人来说是好事。

原土豆网销售团队的员工说过这样的话

双方用户重合有 80%,古永锵是想用一个平台的班子和人员成本,分成两个牌子卖钱,广告主哪有这么傻?合并消息出来之后,两家都投的客户,现在只准备投优酷;合并交底之后,我们的客户也交给优酷的销售了,最终土豆什么都没有。

*土豆网的用户关注度在被合并后大幅度跳水,媒体关注度已经低于酷6和56网(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4、迷惘的发展战略

优酷和土豆的差异化从合并后就开始提及,到现在依旧没有实质性动作。

在一个集团下运营两个内容重合度很高的网站是很难的,你如何去分配有限资源的投入,如果平衡两者的利益,如何制定广告销售策略,内容上如何做差异化都是不容易做出决定的。想必优酷和土豆之间有利益冲突的话,应该会将天平向优酷倾斜。

在 2013 年 4 月 优酷土豆架进行构调整时,谈到了优酷和土豆的问题,称要求两大 BU 在品牌梳理、版权内容侧重、自制内容分化、产品风格上都要进行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加强优酷更优酷、土豆更土豆的差异化运营,并拥有各自的品牌、内容、产品、市场。

古永锵也多次提及过优酷和土豆的发展战略问题,但是依旧没能够说清楚土豆和优酷到底如何差异化。

其实在去年在整合结束后,古永锵接受采访时就:双方在内容方面开始深化探讨,比如土豆会推更多动漫,而优酷在综艺上则适合更多选秀励志节目;但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优酷和土豆的分工也会更加明确:土豆更加偏向于先锋文化,主要定位年轻人;优酷则相对来说比较正统一些。他曾经以美国电视台为例,CBS 和 FOX 这两家电视台,CBS 占拥有主流受众,而 FOX 则倾向于年轻用户。而现在,优酷和土豆能够更有效的通过自制剧及用户原创内容竞赛等,来提高用户对这两个平台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广告商更加精准的进行广告投放,并实现内容营销解决方案的差异化。但这个方案总觉得有些疑问:

CBS 和 FOX 分别属于两家媒体公司,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内容竞赛来获得不同用户的归属感,然而优酷和土豆却属于同一家公司,既然要把土豆定位为面向年轻群体的网站,那么不从一开始就将自制剧和用户原创内容根据受众群体来划分呢?让优酷的归优酷,让土豆的归土豆,就好像让潘婷的归潘婷,让海飞丝的归海飞丝,何必要做一场内部的“竞赛”呢?

古永锵也曾表示,优酷土豆会学习阿里巴巴,可是阿里巴巴的模式和定位非常清晰。程苓峰对此打趣

我倒觉得是这是高级黑。一个 30 亿市值的公司去模仿一个 500 亿市值的公司架构。一个小孩子学一个中年人纳妾。东施效颦西施。这些典故不陌生吧。

你真觉得“土豆能更土豆”?别扯了。先是土豆泥,然后是优豆。转基因食品。

实际上优酷现在的内容纷繁复杂,土豆有的优酷也有,土豆没有的优酷也有,问题是,在优酷上适合于土豆的优质内容会不会分给土豆?如果有一个适合年轻群体的优质资源要在土豆和优酷之间选择,集团应该做怎么样的一种选择呢?

何况,所谓的“先锋”从来就不是一种很靠谱的东西。

处方:明确的分工。

其实土豆对于优酷来说是不是没有作用,之所以列入死亡观察是因为土豆网随着与优酷的合并和创始人王微的离开已经是死过一次了,整合后的土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看来并不是特别理想。死亡观察并不是要把对象逼死,而是从媒体的眼光来看,这个对象的发展并不乐观。

实际上同质内容网站之间和合并和收购是有的,最成功的当属盛大文学,它通过收购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牢牢处于垄断的位置,它旗下的网站在分工还是很明确的,起点、晋江、红袖、潇湘等都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大而不乱,反观像定位不明的网站则过得并不舒坦,像榕树下。

可是优酷和土豆之间存在竞争是伤不起的,盛大文学你学不来,即便这些网站直接也有重合的内容,但它们之间的竞争,处于垄断地位的盛大是可以把控得住的,都在我的地盘上闹腾,不会给竞争对手带来太大的机会。而优酷土豆没有垄断的优势,攘外必先安内。

住院观察:

第一期死亡观察对象:开心网

4 月 18 日消息,国内知名社交网络开心网今日宣布,将与欧洲最大杂志出版集团古纳雅尔旗下的父母网强强联手,从内容分享、互动活动、交流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国内众多新晋年轻父母提供更有趣的互动社交与更全面的育儿方案。

第二期死亡观察对象:腾讯微博

4 月 18日 从内部人士处获悉,腾讯微博即将改版,核心方向是重组“亿万条微博”里的有效信息。新版腾讯微博的信息重组将从人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微圈”、“微热点”、“微频道”、“微博管家”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将上线。

[查看全文]
又能,如何
免费领取迅雷VIP尊享版
展开Biu

使用迅雷VIP尊享版,如白金会员般的尊贵体验。轻巧便捷、功能卓越。马上免费注册吧!

现在点击可免费领取90-124天的免费白金VIP。

(点击登录后,根据提示一定要下载VIP尊享版客户端,安装好客户端后使用你刚才的账号登录,这样就会激活获赠VIP时长)

迅雷云点播,速度给力,看动作片速度唰唰的。

http://t.cn/zHoZrzf

[查看全文]
y_6
菜鸟网络到底是个啥
展开Biu

今天阿里巴巴、银泰、富春、复星、三通一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菜鸟网络即中国物流骨干网。因为我最近一直为某快递公司站台吆喝,所以有很多人@我,有人说阿里巴巴要自建快递公司了,也有人说阿里巴巴是借机圈地,不懂的人嘿嘿一笑说马云此举秒杀京东物流,号称懂得人说的很玄乎说什么天地网合一之类的。一天在外面,抽空刷微博,看到的都是讨论此事的,而阿里巴巴自己也说的云里雾里没说出个所以然,而马云的发言翻来覆去就两点,第一点是快递未来要大发展,第二点是我们要提高快递配送质量。那么,马云到底要干什么?
电商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更是用户体验的竞争,京东苏宁易迅投入大手笔自建物流,可以看到用户体验有了极大的提升,现在很多人提到京东,会首先反应送货快。而在这方面,阿里巴巴则用户体验一直不佳,因为阿里巴巴一直打造的是一个平台,上面有万千商家,阿里没办法自己建设物流也不能要求商家必须用哪家物流,因为这是与平台理念不符的。我们知道淘宝上有十大快递公司,即EMS、顺丰、四通一达、全峰、宅急送、天天,这十家快递公司当中,EMS和顺丰用的人较少因为价格太贵,其它的快递公司的服务质量根本无法和京东苏宁自建物流相比,投诉率居高不下,打开任何一个快递公司官方微博下面,全是骂声一片,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阿里巴巴的用户体验。阿里巴巴目前在电商中绝对领先,要想在10年后继续保持霸主地位,那改善物流则成为重中之重。到底怎么改善呢,马云今天说他琢磨这事琢磨了5年。
阿里巴巴曾经在几年前搞过大仓储的概念,即建立仓库,马云设想所有卖家发货必须通过阿里巴巴的仓库,借此通过货源集中控制快递公司,你要是不好好干,我就不让你发了。但这事做了1年赔了很多钱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阿里的商家凭啥要把货先放到你阿里的仓库呢,费时费力,我自己储存自己发货多方便。可以说,阿里的大仓储是和自己平台理念违背的,只能叫停。阿里也尝试自己投资过快递公司,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失败案例的星辰急便,阿里想通过星辰急便来建立一支自己的物流正规军,但是,陈平让马云失望了,这就不多说了。
那回到今天的菜鸟网络,真的像网友说的阿里巴巴自己建了快递公司吗?当然不是,第一,马云发布会自己说阿里永远不会自己建物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到菜鸟网络的工商执照上经营业务里没有快递业务,而是互联网服务,网络服务等字样。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太快,去年双十一就产生了7800万个包裹,2012年每天2500万个包裹,十年后估计每天2亿个包裹,这么多包裹,显然不是一家快递公司可以搞定的,需要多少家快递公司呢,可能是十大霸主,可能是五家巨头,所以我顺便多说一句,现在的十大快递公司的估值未来可能都是百亿以上,并且后进入者已经没有机会。另外,有人说三通一达要强强联合了,这更是滑稽的说法,三通一达的网络几乎是重合的,并且都在抢地盘,大家怎么合作?这显然比登天还难。
那阿里到底想做什么呢,我认为阿里想做的是一个网络,一个基于阿里大数据的物流网,再具体点是什么,就是中转中心,基于阿里大数据的中转中心。阿里未来想做的事情是根据天猫大卖家的分布,选择最好的地方建中转中心。怎么做,举个例子:以后韩都衣舍要发货从杭州到北京,可直接在阿里平台上下单,阿里根据在线信息平台显示,申通的快递员就在周围,则马上给快递公司申通发去指令,通知申通去收货,而后申通将货收到后必须按照阿里规定的时间送到阿里的中转中心,此时阿里中转中心数据显示,圆通正有干线车辆要发车到北京,则阿里通知圆通将韩都衣舍货物装上车送到北京阿里中转中心,阿里北京中转中心显示顺丰正在要去韩都衣舍那买家小区的周围.......这样,大家成本降到最低,时间做到最快。阿里即掌握了信息流,又掌握了物资流,还制订了规则,即马云所说,10年之后,24小时必达,如果哪家快递公司出了问题延误了时间,则会受到阿里的处罚。
有人要问,为什么是三通一达和阿里巴巴一起注册了公司,那大家都是一家人了阿里怎么惩罚他们甚至踢走他们。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三通一达占据了大淘宝80%以上市场份额,阿里要玩这事当然首选是他们、但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菜鸟网络中,三通一达仅仅各出资5000万占了1%,这就不难理解今天马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而方式就是增资,如果我没猜错,菜鸟网络肯定还约定了惩罚条款和回购条款,即增资找谁是我阿里说的算,我觉得你不行,我可以把你的股份买走让你退出。可以看到,菜鸟网络,阿里是大股东,因为各地中转中心涉及到类地产,所以找了两家地产公司加入。至于三通一达?先进来玩,以后其它快递公司还会陆续加入,当然,做的不好的要被踢走。阿里要真正的制订物流规则。
当然,上述的菜鸟网络,马云说要花8年时间建立,我估计至少也需要十年,整合平台信息整合物流信息让各家快递公司在一个系统上运作现在听起来确实让人兴奋也有点像天方夜谭。所以,现在行业格局没任何变化,大家还是苦练内功做好内控迎接未来的巨大的梦吧。自建物流,如果货单数达到一定的量,一定可以把物流和货物信息进行最佳匹配成本达到最低体验做到最好,所以京东和苏宁敢大手笔自建物流一定是正确的。但阿里到了目前的体量和平台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自建物流,未来的骨干网是最佳选择,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daf5d01018npl.html

[查看全文]
動動Hiko
向死而生:Netflix跌跌撞撞的长成之路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動動Hiko 于 2013-5-23 13:02 编辑

编者按:你很可能看过《纸牌屋》,也或许听过一两则关于 Netflix 如何借助大数据使《纸牌屋》火起来的分析,但你未必知道如今名气在外的 Netflix 因 Qwikster 而遭遇过的窘境,它五年前或由 IBM 引发底层框架全线崩溃的故事更鲜有人知。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 Netflix 背后跌跌撞撞的长成之路。

每个普通的工作日夜晚,北美三分之一的流量会经由网络汇入 Netflix。这个数字多于大名鼎鼎的视频网站 YouTube、Hulu 以及 Amazon.com、HBO Go、BitTorrent 流量的相加之和。汇入 Netflix 的流量通常在每晚 10 点左右登顶,如果能拟物来看的话,正如蟒蛇吞没巨象一般。随之午夜到来,人潮尽皆散去,一切又重归沉寂。

但 1 月 31 日的晚上,Netflix 内部却弥漫着异样的紧张气氛。这是美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首播的夜晚,以华盛顿发生的一系列政斗为噱头的情节,正等待着它滚滚而来的拥簇者。

将近午夜时,40 位 Netflix 工程师聚集在 Netflix 总部的会议室里,面前悬挂的监控器显示着 Netflix 实时的流量数据。会议桌上,几十台装有 Netflix app 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正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咣!”零点的钟声响起,属于《纸牌屋》的季节在屏幕里缓缓铺开——一辆 SUV 撞上一只老狗,又马上逃逸。一刻钟后,当老戏骨 Kevin Spacey 说出“我都快气疯了”,Netflix 的工作人员们才松了口气,他们知道一切已步入正轨。“所以我们就开香槟庆祝了”,Netflix 掌管云计算业务的副总裁 Yury Izrailevsky 如此说道,那天夜里,他待到天将亮时,确信观众们无比享受这一季的视听盛宴,没有意外发生,才安心地回了家。

而这一幕的盛宴,在 4 月 19 日《铁杉树丛》(Hemlock Grove)播出时再次重演,Netflix 的野心是,5 月 26 日《发展受阻》的首播也能有如此迅猛之势。

Netflix是什么?

Netflix 是一间付费用户已经超过 3600 万的在线影片租赁网站,它的用户每季会用 1000 多种设备收看超过 40 亿小时的节目。而为了满足这 40 亿小时的需求,Netflix 得用上遍布世界的定制视频服务器。当一个用户点下“播放”按钮,Netflix 必须在半秒内计算出哪一台含有这部影片资源的电脑离这位用户最近,然后要筛选上千个视频,直到选出最适合这位用户所用的播放设备的那一个。而在 Los Gatos 的 Netflix 总部里,数学家和设计师团队则负责写出可以计算用户观影口味的算法,通过不断的精准推荐让用户们持续在 Netfilx 上待下去。

Netflix 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云计算用户之一,它根据小时向 AWS 租借服务器、存储资源以及计算能力。而 Amazon.com 自身的流媒体视频服务,正是 Netflix 的有力对手。多年以来,这两个巨头在敌友关系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Netflix 打造了成熟的工具以使自己的软件可以在 Amazon 云上运转良好。而 Amazon 则模仿着 Netflix 的先进之处,并将模仿的成果作为服务提供给企业用户。比如奥巴马总统选举的所有大数据运算都是在 Amazon 上完成的,而这项运算的源代码却是出自 Netflix 工程师之手。

如果说起初 Netflix 想做好的仅仅是在线 DVD 租赁服务的话,那么现在你已经不能这么定义这家网站了,Netflix 想做的是拥有和 HBO 质量比肩的娱乐内容,或者更进一步,和时代华纳并肩而立。它正计划着引领传统电视节目触网的潮流,并且已经研发出成熟的技术来实现这一计划。“我们把技术看成是好内容诞生的孵化器,技术能让我们为用户带来更符合时代潮流的用户体验。”CEO Reed Hastings 说,“因为我们争夺的不是其它,正是用户的时间。”

过往风云

但回头来看,Netflix 的前进之路颇有逆袭之势。大约 18 个月前,Hastings 还在为如何保留 Netflix 的颜面而苦恼不已——Netflix 做了两项如今看来非常愚蠢的举动,一是宣布要提高服务价格,二是计划将公司一分为二,一间成为 DVD 邮购服务提供商 Qwikster,另一间则仍挂在 Netflix 名下提供流媒体视频服务。计划一出,Netflix 的股价瞬间从 298 美元跌落至 52.81 美元。

一阵接一阵地向公众道歉后,Netflix 终于在《纸牌屋》上看到了逆袭的曙光。《纸牌屋》成为了评价最高的剧集,引来投资人对 Netflix 一季度收益的强烈好奇,谜底最终揭晓出来,Netflix 的盈利从去年同期的 10.2 亿美元又上升了 18 个百分点。Netflix 还在美国又收获了 200 万付费订户,股价回升到 200 美元以上,是今年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笼罩在投资人心头的阴霾被驱散了。

CEO Hastings 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他奔波于各栋办公大楼之间,和各种各样的人碰面,或者直接坐上有空位的桌子,处理邮件。他也有某些时候需要一个人独处的安静空间,那时候他就会到顺着一把梯子登上屋顶,然后走过摆着空调主机和其它器械的小道去到属于他自己的“瞭望塔”。这个被玻璃环绕的“瞭望塔”一般都十分闷热,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间温室,只不过有人会事先把空调打开,以降低室温。Hastings 很享受从这里眺望 Santa Cruz 山脉的时刻。

一天傍晚,52 岁的 Hastings 坐在他的山羊皮椅上,散发出平和的气质。他身材极瘦,蓄着山羊胡,一口浓重的加利福尼亚口音,和同事们在空调的轰鸣声中讨论者 Netflix 的前景。“我们应该尝试把 Netflix 变成一个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组织”,他嘴里边嚼着燕麦边说,“我的任务就是带头来创造这种学习氛围。”

而在 Qwikster 期间,他们确实有很多经验需要学习。讽刺剧 Saturdat Night Live 以戏剧化的表达方式说出了这一点——Jason Sudeikis 一面以 Hastings 似的口吻向观众道着歉,一面和影片销售商向大家诉说自身商业模式探索的不易,“我们知道你们并不喜欢我们”,他讲的是 Hastings 想讲的话。

Qwikster 的的确确是一次惨败,但如果和 08 年的事件相比,就有些小巫见大巫的意味了。2008 年 8 月,Netflix 的基础技术架构全线崩溃,彼时还是以 DVD 邮寄服务闻名的 Netflix,却无法在三天内寄出 DVD——因为他们存放数据的 Oracle 数据库一直无法运行,最后甚至引起了记者和用户的注意。

Netflix 后来追查到系统崩溃的起因,是由于第三方的存储系统在一次软件升级后彻底崩溃了。这次事件至今仍是 Hastings 回忆里的一个禁区,他不爱谈论此事,一旁的首席产品经理 Neil Hunt 则暗示他们不便说出当时那家存储系统服务商的名字。Hastings 接过话茬对记者说 :“你就当是 IBM 呗。”(IBM 发言人没有回应此事。)

微妙的Netflix与Amazon

Hastings 和 Hunt 在过去 25 年间断断续续的有过合作,他们最初是在为油田技术服务公司 Schlumberger 的调研部门工作时结识的。据 Hastings 的说法,Hunt 负责 Netflix 所有的技术,“技术上基本都听Neil 的”,他说道,“该不该改进某项技术,都是由 Neil 来判断。并不是我认为什么东西好,他就一定会答应去做。”

不过据 Netflix 的工程师回忆,其实 2008 年技术框架崩溃之后,Hastings 事实上主导了好几场技术会议。他不断强调这些技术事故如果不是发生在邮寄服务上,而是发生在流媒体视频服务中,那么带来的就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后来,随着 Netflix 流媒体视频服务用户的不断增长,Hastings 感觉到 Netflix 需要更强大的运算能力,他有两个选择——一是组建一批精英工程师的团队,建立 Netflix 自己的云计算中心,就像 Google 和微软做的那样;另外一个选择则是,把一切计算都交给云服务提供商。

Hastings 恰好是 Amazon 和微软董事会的成员,于是 Netflix 开始试用 Amazon 和 Microsoft 的云服务,到了 2009 年,Hastings 最终决定把赌注押在 AWS 上。但在此之前,Netflix 还从未把如此重要的技术放到 Amazon 系统过,所以 Hastings 给 Jeff Bezos 写了封电邮,言明了自己的计划。

“我问 Bezos 他是否会对我的计划感到不快(注:因为 Amazon 有跟 Netflix 相竞争的业务)”,Hastings 说,“如果他会的话,那我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我的计划。”不过,Bezos 爽快地同意了。

和 Amazon 合作后,Netflix 几乎每时每刻都会调用到 Amazon 数据中心一万到两万台的服务器,这些计算机需要控制用户资料的存储、视频推荐、数字版权管理、视频文件转码以及控制不同系统中的播放效果。当有最新的 Xbox 或者 Samsung 智能手机面市,Netflix 还需要调用额外的服务器来转换视频格式,以保证这些新设备上的用户可以正常观看视频。所以每一个白天,服务器得忙着流媒体视频的传送分发,而到了晚上,这些服务器又得转身变为数据分析的计算机。

Netflix 几乎把 AWS 的功能发挥到了它的极致。“我们对 AWS 的利用比 Amazon 零售部门自己的人用得还要好,”Netflix 的云架构师 Adrian Cockcroft 说,“我们十分确信这一点。”

放眼望去,行业里可能再没有什么比 Netflix 和 Amazon 之间更复杂更微妙的关系了。一方面,Netflix 是 Amazon 最大的客户之一,它为此获得了优惠的报价以及和 Amazon 顶级工程师直接沟通的权利,每当 Netflix 需要一项什么新的软件功能时,Amazon 都会很快为 Netflix 做好,当然这些新功能也惠及了其它一些 Amazon 的客户。“毫无疑问,在和 Netflix 的合作中我们的平台变得更强大、功能更完善了。”Amazon 云事业部的负责人 Andy Jassy 说道。

由于 Netflix 依赖着 Amazon 的数据中心,所以 700 位 Netflix 工程师必须不断开发软件工具,让数以千机的云服务器可以自动实现启动并且完成配置。在硅谷,人们还为 Netflix 用来测试系统恢复能力的应用起了一系列外号,简直可以组成一个“猿猴军团”了。比如人们把随机关闭一下服务以模拟小故障的应用称作 Chaos Monkey(捣蛋猴子),而把会关掉整个数据系统的应用称为 Chaos Kong(捣蛋王)。

后来诸如 EBay 和 Intel 都开始在自己的云计算系统里用起了 Netflix 开发的这些工具。奥巴马选举时的云计算架构也同样得益于此。负责选举背后数据架构的 Scott VanDenPlas 提到了 Netflix 一个叫 Asgard 的软件工具,这个系统管理应用可以自动寻找服务器群组,并把需要执行特殊工作的软件匹配过去,让程序员需要做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工作在几秒内完成。

“这个工具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也帮我们加快了决策的速度。”VanDenPlas 如此说,当 Sandy 飓风在选举前两周席卷美国时,VanDenPlas 及时地把 Obama 选举的基础框架从 Amazon 东海岸的数据中心转移到了西海岸的系统中。“如果没有 Asgard,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如此快速的反应,Netflix 开发的这个工具让我们的执行效率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Hastings与他的员工

你看到的 Hastings 通常会在两种极端的状态间切换:不是专心致志兴致勃勃,就是闲散随意不屑一顾。当他讨论他在意的事情时,他会显得无比精力旺盛,而对其它事情则几乎置之不理。他说他没有参与过 Netflix 总部的设计,只在办公设备都布置好了的时候才走进去逛了逛。“这就表示设计方面的事情不是我关注的,”Hastings 说,但如果你想跟他聊诸如分布式标签数据库或者关键值存储的优势等等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他会和你很有话说。

Hastings 有着非常 geek 的一面。2005 年 12 月,Hastings 确信 Netflix 的打分系统可以为用户喜好预测系统提供所有必需信息,而公司内部的其他人则坚持认为光靠打分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参考指标,比如用户点开视频和终止播放间的时间间隔,比如用户在搜索哪些明星等等。Hasting 不服气,就把他圣诞假期的两周时间都花在了撰写 Excel 表格上——他要基于百万用户的评分写一套可以打败其他工程师认可的推荐算法。

事实证明,他输了,但却激发他设立了“Netflix 奖”,以 100 万美元的奖金鼓励个人或团队来完善打分系统的算法。这个奖项为 Netflix 赢得不少关注度,因为最后 Netflix 把奖项颁给了一支由独立工程师组建的团队,他们为 Netflix 打造了一个更好预测引擎。而这次活动让凭借 DVD 邮购服务闻名的 Netflix,第一次以创新殿堂的形象崭露头角。

因为 Netflix 在计算机科学上的成就,以及硅谷最高的薪酬,现在的 Netflix 已经可以招到它所想要的任何一位工程师。Netflix 的管理者们每个月都会调查一下硅谷的薪酬水平,然后为自己的员工提供高于这个水平 10% 到 20% 的工资。甚至那些被炒鱿鱼的员工也能拿到丰厚的酬劳——这样老板在开除员工的时候就可以少些负罪感了。

说到招聘,Netflix 还有一个特殊的倾向——更愿意招年长的而不是年轻的工程师。“我们雇佣的工程师几乎都到达了成熟稳重的年龄,”Cockcroft 说,“在把他们招进来之前,通常先让他们在 Google 历练五年。”我在 Netflix 总部转了一圈,亲眼证实了这一点。Netflix 工程师们的办公环境几乎是硅谷上世纪的格局,高高的隔板把每个人的工位围成一个半封闭的小方块,而今天的硅谷早就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了。

Netflix 办公室唯一还算符合潮流的一点是:浴室门上贴着经典娱乐节目的装饰画(类似动画《辛普森一家》里的人物),而 Netflix 的会议室是用影视节目来命名的,玻璃墙上还写着一两句经典台词。比如某次会议是在墙上标有“我不认为我正在失去它,Bob”台词的“Office Space”会议室里进行的。

永不停止的计算

Netflix 总有做不完的测试。测试通常是这么进行的——从成千上万的用户中选出几组人,然后像做小白鼠实验一样做起测试来。Netflix 会让一组用户为自己的家庭成员创建头像,为此给予个性化推荐的奖励以作回报。而另一组通过索尼 PS 看 Netflix 的用户,则会收到一声语音问候,并被询问想看什么节目。

如你所闻,关于推荐的测试是 Netflix 最严阵以待的部分。尽管 Netflix 有着极为广泛的片源,但其中很多内容都已过时且吸引力有限。而 Netflix 为了让自己的服务看起来更值,算是下足了功夫。比方说,Netflix 会去研究每种不同设备带来的不同观影距离下,分辨率应该调成多少才能有最佳收看效果。

Netflix 有一位数学家被称作“10 英尺设计师”,因为这位数学家的责任就是控制好视频的分辨率,让它在电视上(人一般坐在距离电视屏幕 10 英尺外,大约 3 米左右的地方)播放的效果能和电影院媲美。同样的,也有员工专门研究笔记本和平板上最佳的视频分辨率。
而 Netflix 的技术,不仅改变了自身处境,还影响着传统影视剧制作厂商。在过去,好莱坞工作室都是用光盘向 Netflix 提供正版拷贝的,按照这种传统的方法,大约要 3.14PB 的空间才能存放 Netflix 所有片源。而现在,这些传统的影视剧厂商都通过 Netflix 的 Backlot 系统来传输已加密的片源。Netflix 接收后,会将这些文件进行压缩,并且转换成 100 多种版本,每一种版本对应一种带宽、设备或是用户的语言环境。这些文件最后就从 3.14PB 被压缩成了 2.75PB。

这些在白天播放的剧集,都在深夜成为 Netflix 计算的一部分。它要知道某个地区当天最火的片子是哪部,并且提前为下一天预备好片源。比如说,如果周二 Barttlestar Galactica 在 Houston 很火,Houston 所在的德克萨斯州的服务器就会预先装载更多的剧集,为周三晚上做准备。最热的剧集会得到高速闪存驱动的配备,而其它不那么热的内容,则会存放在相对廉价和低速的硬盘里。

“我们用这个预测系统来保证用户在他自己说出自己的需求之前,就能看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Netflix 内容分发副总裁 Ken Florance 如此说。

不过如今,Netflix 最大的筹码已经押在了原创内容上。虽然它至今没有披露为两季的《纸牌屋》一共投入了多少资金,但 Deadline.com 估计这个数字在 1 亿美元左右。最吊诡的是,Netflix 一反常态地让《纸牌屋》一连放出 13 集,而不是拍成周播剧来吊足观众的胃口。

“如果你尝试给出观众更有创造力、更多元的形式,他们给你的反馈会比你预想的积极得多。”Netflix 内容负责人 Ted Sarandos 说道。他觉得,Netflix 的目标是超越 HBO,而且要在 HBO 有余地变成 Netflix 之前就超越它。

“HBO 确实有很多很多观众喜爱的节目。但我们不可复制的优势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视频分发技术,我们优雅的交互界面,还有视频和不同设备的完美融合。”

某种程度上,Netflix 已经离成功很近了,《铁杉树丛》在宣传力度小于《纸牌屋》的情况下,斩获了比《纸牌屋》更高的收视率,而即将播出的《发展受阻》更有可能一举超越两者。《单身毒妈》(weeds)的主创 Jenji Kohan 正盘算着把她最新的黑色喜剧《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放在 Netflix 上首播,因为 Kohan 眼中的 Netflix 是再好不过的合作伙伴了,“Netflix 不会干涉我任何地方。”她甚至还为见过 Hastings 就有了如此的信任。

很多人认为 Netflix 为了取胜,会不惜一切代价疯狂买入剧集,但 Sarandos 认为,Netflix 对于要买入什么内容是有着深远考量的。Netflix 会用自己独特的算法计算出某部影片的演员最多有可能吸引多少观众,“这就是我们对自己购入的剧集非常有自信的原因,而这是电视联播网绝对做不到的。”

“它绝对是科学和艺术的最佳结合。”Sarandos 说,他表示 Netflix 会用数据来为未来的剧集挑选主演,并选择该由谁来执导影片。

不过,《纸牌屋》的编剧 Beau Willimon 表示,该剧的所有演员都是在 Netflix 买下剧本前就确定好的。“这个故事的所有内容都是以艺术手法创造的,”Willimon 还极力避免听到任何和收视有关的数据,“数据是个十分危险的东西,如果你太在意数据,就很有可能掉入无限取悦观众的陷阱。”

而至今为止,Netflix 都不愿公布收视率数据。和电视联播网不同,Netflix 不需要发布收视率以让广告主安心。而当其它电视联播网都花重金宣传这一季不得不看的剧集来吸引观众时,Netflix 却觉得只要让业内人士知道 Netflix 将会有什么动作就足够了。Kohan 觉得 Netflix 不公布数据一意孤行的做法已经惹恼了不少人,但反过来说,“这也是 Netflix 的聪明之处,这使得人人都在谈论 Netflix。”

负面声音

唱衰 Netflix 的人也不在少数。云计算创业公司 Pivotal 的 CEO Paul Martize 就觉得 Netflix 过于依赖 Amazon,以至于丧失了对自身技术和数据的掌控权,一旦 Netflix 需要搬家,会发现自己举步维艰。而 Hastings 对此说法的回应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另一些担心则来自 Netflix 自己做原创内容和好莱坞制片厂的冲突,这可能导致好莱坞不再向 Netflix 提供内容。好莱坞一向谨防任何一个潜在对手变得过于庞大,而随着 Netflix 向海外的扩张,它极有可能寻求全球通用版权的授权,而不是一个一个国家去敲定合作关系。从以此带来的盈利空间和能力来说,这是任意一个区域性的内容提供商都无法比拟的。

过去五年间,Netflix 的股价从一条平稳的直线,变成了上下震荡的曲线,但 Hastings 依旧那么镇定。无论是大如合作关系的敲定,或小如个人在技术上的尝试,Hastings 觉得这些都不过是尝试而已。他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只用苹果的产品,然后下个月又只用 Windows 手机、平板以及笔记本。到了五月,他又把装备换成了 Google 系,把玩着 Chromebook Pixel 笔记本。“时常换换嘛。”Hastings 说道。

他对 Netflix 低迷徘徊于 200 美元左右的股价也不以为然,甚至还将过去的崎岖坎坷都轻描淡写了,“我们经历过 Blockbuster,经历过自己决策失误引发的 Qwikster 事件,而现在,似乎没什么比那两件更坎坷的事了。”Hastings 如此说道,他把 Netflix 期间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濒死的经历,都隐在了话语的空白里。

via: http://www.36kr.com/p/203383.html

[查看全文]
動動Hiko
RSS之父Dave Winer:梅姐的承诺不靠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動動Hiko 于 2013-5-23 12:49 编辑

Yahoo 宣布收购 Tumblr 之后,各种分析也纷至沓来,有站在 Tumblr 这边替 Tumblr 不值的;同样,也有站在 Yahoo 这边对 Tumblr 说 NO 的。

其中很多人通过 Yahoo 过去的毁公司不倦的历史,来推测此番抛下重金收购 Tumblr 未来势必也会覆辙重蹈。

的确,Yahoo 在 2005 年先后收下彼时的明星公司 Delicious 和 Flickr,收购之后这两者都没有太多新的作为。Delicious 更是以 2000 万 -3000 万的价格收购,六年之后以 100 万 -200 万美元的价格“贱卖”,这样的历史是会让人心生疑虑。

但别忘了一个大前提,现在的 Yahoo 已经跟从前不一样了。自梅姐于 2012 年走马上任以来,Yahoo 的股价开始出现好几年不曾出现的回暖迹象,公司的一切都在改变,而也有 14% 的员工重返雅虎工作。针对此次收购案,梅姐表示,对 Tumblr 的兴趣在于它能够帮助 Yahoo 吸引来更多的年轻人同时也能作为移动端的入口。而同收购案同时发生的,还推出了新版的 Flickr。

那么,Tumblr 在被“新”Yahoo 收购之后,会好吗?

RSS 之父 Dave Winer 昨天在Scripting News上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是 2003 年。Google 刚刚收购 Blogger。在收购过程中,Google 承诺并不会做任何干涉 Blogger 的事情。很多博客社区都会担心 Google 会利用其强大的搜索能力去鼓励用户只用 Blogger 而非其他博客平台。Google 对此做出承诺,表示并不会这么做。
  但仅数周之后,Google 便置承诺于不顾,推出了可以让用户不登陆 blogger.com 便能直接撰写博文的 BlogThis! 按钮。Google 完全有能力将其他的博客平台也整合进来,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这也促成了我同 Google 前高管梅耶尔的电话会议。当时我正在从加利福利亚赶往波士顿的路上,为了参加会议,我将车停在了盐湖城东侧一家 7-11 店的停车场内。

关于那次会议,现在我能回想起来的是:会议开到中途梅耶尔因为受够了这样的谈话,突然站起来就那么离开了,留下了在会议室里尴尬的众人。而关于 BlogThis! 按钮,Google 也没做任何改变。

  我想说明的是,所有收购方在收购时做出的承诺都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已经购买了你的公司,现在他们可以做他们想要做的一切。无论梅姐在收购时说了多少好听的话,她其实根本就不会在乎 Tumblr 用户的感受,一丁点儿也不。她所说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三点:让收购尽快的完成;避免收购首日就迎来公关危机;让 Tumblr 觉得他们的努力对于新雇主来说也是有价值的。

  我此前也有卖掉公司的经验。当时由我创办的 Living Videotext 在 Mac 市场做的非常不错。在谈判时,Symantec 承诺未来会由我担任“Mac 战略首席架构师”。几个星期后,在我对执行层做一个有关未来 Mac 策略的演讲上,却只来一个人,就是公司主席 Gordon Eubanks。他看了几页幻灯片之后,对我的演讲表示感谢,然后我问他我会是首席架构师吗?他回说:当初的承诺只是为了让收购顺利进行。然后他就走了。

  我该怎么办?又能做些什么?Nothing.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你在出售你的公司时,不管对方给出的承诺是什么,卖出之后公司就是他们的了,他们可以对你的公司做任何事情。承诺?算个球。

收购近 22 家小公司是为了发展 Yahoo 的移动端战略,砸重金收购 Tumblr 是因为要吸引来更多的年轻用户并看好其 2014 年的广告营收.... 作为 Yahoo 的 CEO,梅姐做的选择都是站在对 Yahoo 有利的立场之上,相信未来她仍会基于这一立场做更多事情。

那么,读到这里,你觉得 Tumblr 的未来会好吗?

via: http://www.36kr.com/p/203467.html

[查看全文]
y_6
从《The Magazine》的设计看用户选择的迷思
展开Biu

Instapaper 的开发者马可·阿蒙(Marco Arment)在最近一期播客节目「Build and Analyze」谈到了自己开发并主编的杂志《The Magazine》。不少读者问他为什么《The Magazine》的选项那么少。在 Instapaper 里,读者可以选字体、字号、行间距、页边距,以及三种不同的背景色。《The Magazine》除了字号和黑白两种背景色以外,什么都不能选。

阿蒙提出两个理由:成本和设计。成本好理解,一来他最初并不确定《The Magazine》能否持续,故希望用最少的钱和时间推出第一版。购买字体授权需要钱,提供像 Instapaper 那样的丰富排版选项则会增加开发成本。(以上内容从 29’03” 处开始。)

在谈及设计上的考量时,阿蒙有一段值得玩味的自白。他说觉得 Instapaper 给用户的选项太多了。「调节行间距的功能我早就想去掉了,」他说。「页边距或许还有一点保留的价值。」至于字体,他甚至在考虑将所有 iOS 系统自带的字体去掉(Georgia, Helvetica, Palatino, Verdana, Hoefler Text, Baskerville),只保留他自己购买了授权的几个选择(Elena, Lyon, Tisa, Ideal Sans, Meta, Proxima Nova, FS Me,以及给阅读障碍症患者用的 Open-Dyslexic)。

阿蒙说自己一直有统计 Instapaper 用户对这些排版选项的使用习惯。原本是为了根据统计结果调整 Instapaper 的默认选项。例如假设原本的默认字号是 12,而如果大部分用户都会将它调到 14 的话,或许他就会考虑将默认字号改为 14。不过实际统计结果极其零散,用户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有很多选择更是完全没有考虑易读性。

除此之外,他还特地提到了 Baskerville。「它在屏幕上的效果几乎从来就没有好过,」阿蒙说。「因此我其实想干脆把它拿掉。但还是有少数用户一直在用,如果取消这个选项,这些人一定会怒的。」

Instapaper 的案例令阿蒙在开发《The Magazine》时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设计哲学:替用户做出尽可能完善的专业选择。《The Magazine》的标题用了 Avenir1,正文用的是安全的 Georgia。字体、行距、页边距统统不可调节。

* * *

「给用户选择」是一句无比政治正确的话。跟很多政治正确的话一样,它经常是错的。人类究竟是选择多了更自由还是选择越少越自由,可以留给哲学家去讨论。但《The Magazine》以及电子阅读软件有一重要特点:它们不是工具,而是消费品。我们买这些东西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使用」。尽管在一个任何行业都不可能与软件脱离干系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可能涉及代码,但涉及代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狭义上的)软件──可以帮助你生活、工作、学习,总之是帮助你去「做事」的程序。

举例来说,你买到手的一本电子书或电子杂志会包含书里的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同时也包括以设计师设定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显示出来的那部分代码(排版引擎)。但你和这本电子书的关系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代码的存在并不会改变这一点;你不会想用它去干点什么。事实上,你会祈祷它千万别让你觉得有干点什么的必要。打开它,读它,消费完成,万事大吉。

弄清楚了这点,我们就会明白允许读者调节排版细节并非天经地义之事。恰恰相反,设计者应该以其专业判断,为内容选择唯一最合适的外观──字体、字号,以及其它排版和设计细节。惟其如此,才有理由为它标上价格,卖给读者。

排版(typesetting)是极其专门的学问,其专业性并不亚于包括编程在内的任何手工业。我曾将某中文阅读软件交给日本字游工房的字体设计师岩井悠先生征询意见,他在赞美了介面设计后,婉转表示自己并非排版专家,无法作评。一个以设计字体为生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评价排版,遑论普通读者?

给用户选择,在很多时候属于设计上的懒惰。当你无能力做选择、或是不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将选择的义务转移给用户,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政治正确的做法。当用户只是你产品的一部分或是你用来吸引广告主的变现工具时,「选择」幻象是一种有效的安慰剂。但对于收费产品而言,用户期待的不是选择,而是「可以不去费工夫选择」的特权。

[1]: 使用 Avenir 字体是《The Magazine》只支持 iOS 6.0 以上操作系统的原因之一──Avenir 是苹果在 iOS 6 新引入的字体。

[查看全文]
煞笔
新版手机QQ与微信雷同遭差评 被称“史上最难用版本”
展开Biu

新版手机QQ上线,九成用户给差评。

日前上线的手机QQ2013 4.0版遭到网友吐槽,被称为“史上最难用版本”。不显示在线状态、不再区分手机和电脑在线、与微信雷同等均被诟病。对此,腾讯称将参照用户反馈进行更新。

被称“史上最难用版本”

5月9日,手机QQ2013 4.0版登录苹果商店,仅仅4天时间,已有超过40000名网友对该版本进行了评论,超过九成用户在五星制评分当中给出一颗星的“差评”。部分用户言辞激烈,称新版手机QQ为“史上最难用的一个版本”、“垃圾”,甚至还有“还我2012版”的呼声。

据了解,用户最为不满的是新版去除了用户在线状态的显示。如此,只有“在线”一种状态,“隐身”、“忙碌”、“离开”等状态无法显示。此外用户是从PC端还是手机端登录QQ也无法清楚显示。

新版手机QQ对微信的山寨也有目共睹。比如,不显示在线状态是山寨微信随时在线的理论,QQ好友动态也和微信朋友圈相差无几。在设计上,好友对话也套用了微信的气泡形状。

将参照反馈进行更新

针对用户的不满,腾讯昨日表示,用户默认在线是大势所趋,移动时代手机已是随身必备物品,即时可达。因此新版本未继续显示状态。“我们也正在进行内部研究,是否迈的步子太大,我们会参照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更新。”腾讯称。

业内人士称,微信用户增长迅速,赢得好评不断,马化腾也多次表扬微信,手机QQ团队或有委屈情绪,且微信初始关系链是由QQ导入的,因此现在反过来借鉴微信的优点。

此前,马化腾曾对媒体表示,微信和QQ并不冲突,两支研发团队之间确实存在竞争状态。他鼓励这种竞争,更倡导“相互学习”。

■ 观点

“雷同不会造成用户流失”

品途咨询研究总监黄渊普认为,手机QQ的这些改变是在微信风头正盛下的一次内部学习,想更加突出其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属性。但山寨微信的方法难以得到用户认可。

他认为,二者都是腾讯旗下的,即便雷同也不会造成用户流失。在一线城市微信、手机QQ重合度很高,功能趋同明显。但在三四线城市,手机QQ用户数远大于微信。微信偏重白领、社交,这是两者的差异。估计今后两个产品征战移动端的策略不会改变。(记者刘夏)

该贴已经同步到 煞笔的微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