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如标题
近期非常火的一个新闻
报道上说铝离子电池具有超快充电、不易燃烧爆炸、可折叠、材料成本低的突出优点。
铝电池只需1分钟左右就完成超快充电。在试验中,铝电池经过7500多个充电、放电周期,电容量并没有损失。
此外,由于铝和石墨属于柔性材料,使铝电池可以弯曲、折叠而不影响性能
可以替代易污染环境的碱性电池和有可燃风险的锂离子电池。未来这种铝电池还可用于在电网中储存可再生能源,也可用于电动汽车。
更多细节可以百度 铝电池性能优越
那么问题来了
能推荐一些比铝电池更优秀的电池吗?我要搞一个用啊
铝电池报道的再牛我也暂时买不到啊
还有没有性能更扯淡电池也拿出来 吹一吹
我现在在关注新型能源,再不搜搜我就老了....
最近有关电池的消息都被 石墨烯电池 给比下去了 ,因为 中国 成功制出了 性能优越的 石墨烯电池 (功能确实强大)
就是不知道它会不会像 铝电池 一样 ,过个一年就 音讯全无 了。
[查看全文]
与铝电池研发有关的消息都停留在 2015年5月
今年(2016)六月提到的 铝电池 虽然功能强大,但只是个半成品(效果倒是比帖子里提到的更理想),而且成本高到平民用不起的地步
我们到底何时才能用上 使用时不用担心电量,没电时一分钟就能充满电 的电子产品?又有谁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优秀的电池呢?
[查看全文]
==那个古代版的是木头的吗?
原理:
这种玩具并非是一种利用环境中热能的第二类永动机(事实上,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饮水鸟”只是一种遵守热力学定律的典型热机。它之所以能不停地点头喝水,是因为它利用了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原理。
饮水鸟的头和躯体分别为两个薄壁玻璃球( 以下简称“上球”和“ 下球”) , 其间以一根玻璃管连通, 内装乙醚液体, 构成一个密闭容器。由于乙醚液体易挥发,因此液面上方充满乙醚的饱和气。鸟头四周包有一层易吸水的布。平时, 鸟身略向前倾。启动时给鸟头滴少许水, 布上的水在蒸发时大量吸热, 使上球内的乙醚饱和气在降温的同时降压, 导致下球中的饱和气压大于上球中的气压, 下球中的乙醚液体沿玻璃管往上压, 于是整个鸟的重心上移, 从而打破了支点的平衡状态。鸟身随上升的乙醚液体逐渐前倾, 当鸟嘴接触液面时, 上下球刚好通过玻璃管连通 , 下球中的部分气体进入上球, 两部分气体混合, 当上、下球中压强一致时, 失去气体压力支持的液体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流回下球, 饮水鸟的重心再次下移, 于是渐渐直立起来, 回到初始状态。由于“喝水”时, 鸟嘴接触水面, 沾湿了裹鸟头的布,于是它又开始“ 喝水”。
#7049!
实验室如此冷清= =
这个有兴趣就可以看懂得把~~
从科普向的基础内容开始搬运好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感兴趣。
简单易懂的纪录片~FIX字幕组做的字幕~ 感谢以及侵删
[flash]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2418161&page=1[/flash]
[flash]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2475093&page=1[/flash]
量子涨落会产生虚粒子,而量子泡沫也随着量子涨落而生成,并且虚粒子被证明是暗能量(证明查自http://wenku.baidu.com/view/e61a0ed9ad51f01dc281f178.html?re=view),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虚粒子就是量子泡沫产生的原因?但又有虚粒子是四种基本作用力的载粒子的理论,也就是说,虚粒子必然伴随着某种作用力,并且能量的集中使空间畸变(现在讨论的是极小空间尺度下的情况),那么,我是否又可认为是这些作用力使空间产生畸变呢?另外,虚粒子是载粒子的具体物理机制是什么?(希望大神能以他是暗能量的前提来解释)。还有,在量子涨落的时候,会产生许多虫洞,难道这个时候也有黑洞的生成?具体是怎么回事?霍金辐射中我表示看到了宇宙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崩塌,请问要肿么才能挽回这个局面?
量子泡沫是否可理解为空间畸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若是这是否就可以理解为只要是基本相互作用力就能使空间产生畸变?当然,第一楼的说法也是假设的两种理论。虚粒子是承载基本作用力的粒子,那么,零点能的存在,是否就可以作为粒子振动的条件,若是这样的话,关于量子涨落,则会出现一个选择性,假设一个电子,那么出现在他周围的虚粒子是光子的可能性会是极高的概率,或是一个中子周围的虚粒子是引力子的概率会很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查看全文]
汉斯已经在黑暗的房间里等待了45分钟。这段时光十分无聊,但是他的实验需要眼睛适应黑暗的环境——因为他要数清给α粒子打在金属箔上发生偏转时的模糊闪光。
这个实验是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在1908年进行的系列实验的一部分。该实验最终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卢瑟福的助手,物理学家汉斯•盖革(Hans Geiger)在这一发现中也有相当的功劳。
他们的这些实验处于粒子物理学的起步阶段。
研究粒子物理需要揭示出物质最微小的部分。实验中可能需要用上亿个加速过的粒子去撞击目标,然后观察碰撞中的产物,这就需要架设一台探测器来观测其中产生的粒子。
如今,大型计算机和电子元件已经取代了卢瑟福和盖革艰辛的人工计数。物理学家也会用到除了金属箔之外的很多其他材料来显示粒子的踪迹,包括很难捕捉的中微子。
1.干洗液物理学家雷·戴维斯(Ray Davis)有一个很棒的主意,它不但可以用来探测粒子,还可以用来干洗很多衣服。在1966年之前的几年,他得到了600吨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这也是一种常用的干洗液。他把这些四氯乙烯灌注在一个探测器里。这个探测器安置在距离南达科他州布莱克山一英里左右的霍姆斯特金矿中。他想计数太阳中微子。当这种中微子穿过干洗液时,会触发可以检测到的反应。实验中记录到的中微子数量只有戴维斯计算的理论值的三分之一,不过他的四氯乙烯探测器仍然获得了成功。这个“数量对不上”的发现也提示,中微子发生了振荡,并且转化成了不同的“味”。(更多阅读:中微子为什么要振荡?; 中微子,开启通向新物理学的大门)
(注:这里所发生的反应是中微子与氯37原子的相互作用。中微子撞在氯核上,可以有很小的概率将其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这样一来氯37就转变成了氩37。选择四氯乙烯,也是因为这种液体富含氯原子。这种反应的发生频率非常小,即使动用了如此大量的四氯乙烯,并且将数据收集持续到了1994年,这项研究中一共也只探测到了约2000个发生反应的中微子。)
2.苏联时期的弹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苏联海军用特别设计的黄铜外壳弹药来武装军舰,这些炮弹在高压下也不容易变形,而且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五十多年之后,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时,他们在紧凑μ子线圈(CMS)粒子探测器上也要用到同样高品质的黄铜。用在这里的材料必须在寿命期限内承受粒子的轰击并保持稳定才行。实验室与俄国官方签署协议,将不再使用的旧炮弹壳回炉熔化,并用它们来制作CMS强子量能器。这是LHC中探测粒子撞击能量的探测器组件。(更多阅读: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倒计时)
黄铜弹壳的真面目。图片来自:cms.web.cern.ch3.250万加仑矿物油费米实验室位于明尼苏达州北部的14000吨NOvA中微子探测器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塑料结构。填充溶液的95%是矿物油。为了把这些矿物油从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的炼油厂运到距离芝加哥1000英里的工厂与另外11万加仑液体(注:顺便说,这里用到的另外一种物质是偏三甲苯。250万加仑和11万加仑分别相当于大约946万和42万升)进行混合,人们一共动用了108个车皮和一艘驳船。最终二者混合我们就得到了一种液体闪烁体。当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中的粒子撞击时会发出可测量的光。
4.机器人制作的铝箔铅砖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的OPERA探测器捕捉中微子用到的材料还要更多一些。在意大利他们把这称为“duro”——这是一道由15万块18磅(大约8千克)重的“砖块”组成的“墙”。这些“砖块”里堆叠着铅片和对辐射敏感的胶片(它被称为核乳胶),然后用反光铝箔带裹好封装在密封容器中。当中微子撞击铅时,产生的其他粒子就会划过胶片留下一道痕迹。在胶片显影之后,这些痕迹就可用于分析。格兰萨索的11个“打砖机”机器人,它们每天可以制作750块这样的“砖块”。他们干活比研究生快,而且从不抱怨。
探测中微子的“砖墙”。图片来自:jlgoslar.de5.智能手机(对,做成手机应用)实际上,至少有两种此类应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位物理学家和洛杉矶创客空间(LA Makerspace)大众科学部门的主管一起开发了名为DECO的手机应用。这个教育类应用能记录手机镜头无意间拍摄到的高速宇宙射线(注:这个应用探测的目标是μ子,在运行时要将手机摄像头遮住,应用会分析拍到的照片并从中找寻μ子等粒子带来的闪光。要想收到成效,通常需要让它连续运行上24小时)。
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另外两位物理学家也开发了一个类似的应用,叫作CRAYFIS。他们的目标是征集足够多的用户,利用大量的探测设备创造一个宇宙射线探测器的网络。
6.一个“水晶球”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国家加速实验室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水晶球”(Crystal Ball)探测器时,并不是要拿它来招引灵媒。他们把超过600个碘化钠晶体(其中含有少量激活剂铊)安装在一个13.5英尺的球里,用来测量SPEAR粒子对撞机中的中性粒子。这些晶体的工作方式与NOvA探测器中的液体相似,它们把撞击释放的能量转化成可以被探测到的光。这个探测目前仍在使用,它现在位于在德国美因茨的古腾堡大学,仍在使用。讽刺的是,它的未来却是不确定的。7.南极,地下
当南极的企鹅低头看时,它们可能会发现86个钻入南极冰层超过1英里的洞中的几个——这是为冰立方(IceCube)实验准备的。当高能宇宙中微子撞击冰中的原子核时,产生的簇射粒子会发出被称作切伦科夫光的蓝色闪光(更多阅读:切连科夫辐射是怎么一回事?)。科学家使用超过5000个独立探测器组成阵列,在冰洞中穿成串,来寻找这些闪光。
8.南极,天上如果企鹅抬头看天,它们还有可能看到南极脉冲瞬态天线(Antarctic Impulsive Transient Antenna,简称ANITA)正乘着大型科学气球漂浮在它们头顶。ANITA可以接受来自冰层之下的电波。纯净的极地冰层是上好的阿斯卡莱恩效应介质。该效应在2000年时被实验观测到。宇宙中微子就像在冰立方实验中产生闪光一样,会在穿过冰层时产生特殊的电波信号。漂浮在空中的、探测这些电波的天线十分灵敏,它甚至可以探测到相距400英里(644千米)之外的手持无线电设备。
9.改造火星大气的候补成员如果我们能改造火星大气,让火星上的平均气温从-60℃上升到对人类更友好一些的程度,那么我们的后代或许就能够在这里欣赏壮丽的日落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研究者选择了八氟丙烷(octofluoropropane)作为温室气体的候选。而与此同时,加拿大的地下实验室SNOLAB则在PICO实验中使用液态八氟丙烷来探测暗物质。如果一个暗物质粒子能够足够强烈地撞击一个氟原子核,就会使得过热液体沸腾,从而在腔体中产生一个可以被观察到的气泡。
10.干冰,酒精和鱼缸这是一个你自己也可以动手搭建的装置,它也就是所谓的“云室”:让容器中充满过饱和蒸汽,带电粒子通过时会产生凝结核使蒸汽凝结显示轨迹。云室的发明者因此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它的衍生品种们——包括上面第9条里用到的那个——在物理实验室中也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同时网上也能够找到很多DIY版本。制作的要点在于制备浓厚的酒精蒸汽,并用干冰降温达到过饱和。耐心等待,你将会抓住路过的粒子,例如宇宙μ子。它会撞进蒸汽分子当中,并在云室(鱼缸)中凝结出条状的云际
摘自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