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icwe
《真·历史》真的是历史吗?

发这篇文章是因为看过《真·历史》的几个帖子之后,心里有点着急,尤其是看到屈原屈大爷那个。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些所谓历史真相在网络中漫天飞舞,但是我真的有点淡定不能

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说出自己想说的。

就先从屈原开始说:

1、 关于屈原

不安心的安心
【我们没有翅膀】【第二弹】教师的威信从何而来(下)

本帖最后由 不安心的安心 于 2013-3-28 14:02 编辑

这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发生的平凡的事述说的平凡的话。

【我们没有翅膀】可能是看待儿童教育的一部作品,也可能是自己的一种心声,不管怎样,希望能留给大家一些思考。

QAQ,我错了,这么久了,坑了好久了。昨日写得啥我都快忘却了。但是还是傻乎乎地来更了。因为还是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哦。做个有智慧的呆萌!~~

好吧,我承认我是呆萌了。

以下为正文

【教师的威信从何而来】【下】

上次我们说了”威信“是基于学生对你的尊重,也基于你的”以身作则“身上,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以及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

在【上篇】中,许多人提出一个问题:威信这东西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呢?在此,安心要做一个解释,可能各位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了!或许在你小的时候,曾经被某些老师的”威信“压得害怕了,退缩了,可是,那是”威信“么?安心认为,简老师对孩子的那种苛刻并不是威信。”威信“并不是拿出你自认为自豪骄傲的姿态去压制学生!对!专制并不等于威信~社区的各位说得很好~~”威信“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能让孩子亲近的感染力。

而安心说”专业素养”很重要,是基于孩子的想法来说的。在这儿的各位有工作的,也有读书的,读书还分初中、高中、大学,你们是否也曾经看到过、或者经历过这样的事件:××老师的课真无聊啊~~他自己都没有搞懂那个问题,就来给我们上课,这种课倒不如自学好了~~当然或许我在这儿说得可能是一群有着很多思想、很多自己观点的大学生~~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小学生会直白地告诉老师:你讲的我不懂~~当然我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将这些将给自己的父母听。而当学生和学生的父母对你的能力和知识情况提出质疑的时候,你在教师中发挥的价值其实就已经大打折扣。这有可能引起学生们对你所教的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或者,换种现实点的说法:在这个社会上,重知识重人才年代,或许你可能被一个小学生,或者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而毁掉哦。试想,假如小孩子嘟着嘴告诉爸爸妈妈:老师讲的我都听不懂,或者老师讲的都是错的。

嘛嘛,这样真心好失败=-=当然

luluya
HI,我的人生,HI,我眼前的社会,HI,提供舞台的地球。

“ 啊。”阿克曼张开了嘴巴,金属碰撞而成的声音尖锐刺耳的划破空气。他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一呆直到晚。

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行动轨迹越来越慢了,像是能量不足的警告,可是前天他才从布尔斯那儿换了一块新的能量电池。

“为什么?”这种事他怎么会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现象是在那个米达的姑娘走后开始的。虽然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是勤勤恳恳的做着自己份内的事儿,每个月按时去更换体内的能量电池,生活至始如一。但就在前些日子从电路芯片里总会传来一些奇怪的景象。

米达拉着他去小镇外的花田,米达对着他笑,米达抓了很多昆虫,米达趴在自己的怀里睡觉。从肉肉的小婴儿到一个成年女性。

“米达。”一个鹤发,长了一些雀斑的姑娘。这是自己在想念她吗?他奇怪的看着镜中的自己、那硕大的金属脑袋偏离了正中间,往右边倾斜。 可机器人会有思念吗?

Fish_Pierrot
+++社会工作__Social Worker+++扫盲

发帖前,就帖子分类我就纠结了一下下= =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社工是什么,唔,我很想大家知道这么个专业啦。。

社会工作是什么呢?撸主进入大学成为了一名社会工作系的学生,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体悟,希望在这里和大家讲讲社会工作的那点事儿。有不当不足之处也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科学,下属于社会学的实践类学科,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本科毕业函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社会工作学科因为其要求的具体实务操作能力,会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社会学心理学项目管理类知识等等。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所以吾辈曾经一度以为,这辈子,俺只能当个居!委!会!大!妈!了!

社工人 social worker

社会工作者常被简称为社工。目前在我国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对社工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考核。

社工的指导思想:助人自助

社工行为准则: wsw

社会工作对于中国,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而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律师并称为社会的三大治疗师,社会工作在国外已经日臻完善,香港在这一领域也有所建树。

电影《刮痧》中,对梁家辉能够提出上诉和指控其虐待儿童的人,就是社工。

社工人都做了些什么?

诚然,有些人认为,社工的存在是多余的,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以案主为一切行为准则的社工,很可能

NCarrot
对于文化工业理论的一些看法

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2-12-12 14:31 编辑

有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的艺术论题就已经比不上有关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更不要说无阶级社会的艺术论题了。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所具有的辩证法,在上层建筑中并不见得就不如在经济结构中那样引人注目。低估这些论题所具有的斗争价值,将是一种错误。这些论题漠视诸如创造力和天才、永恒价值和神秘性等一些传统概念——对这些概念的不加控制的运用(眼下要控制它们是很难的),就会导致用法西斯主义意识处理事实材料。我们在下面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的这些概念与那些较常见的概念不同,它们在艺术理论中是根本不能为法西斯主义服务的;相反,它们对于表述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却是有用的。

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两总是可被仿造的。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仿制,大师们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从事复制,最终甚至还由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复制品来。然而,对艺术品的机械复制较之于原来的作品还表现出一些创新。这种创新在历史进程中断断续续地被接受,虽要相隔一段时间才有一些创新,但却一次比一次强烈。希腊人只知道两种用技术复制艺术品的方法:铸造和制模,他们能够大量复制的艺术品只有青铜器、陶器和硬币,其余的艺术品则是独一无二、不可进行复制的。早在文字能通过印刷复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木刻就已开天辟地地使对版画艺术的复制具有了可能,众所周知,在文献领域中造成巨大变化的是印刷,即对文字的机械复制。但是,在此如果从世界史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现象,当然是特别重要的特殊现象。在中世纪的进程中,除了木刻外还有镌刻和蚀刻;在 19 世纪初,又有石印术出现。

随着石印术的出现,复制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简单得多的复制方法不同于在一块木版上镌刻或在一片铜版上蚀刻,它是按设计稿在一块石版上描样。这种复制方法第一次不仅使它的产品一如往昔地大批量销入市场,而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构造投放到市场。石印术的出现使得版画艺术能解释性地去表现日常生活,并开始和印刷术并驾齐驱。可是,在石印术发明后不到几十年的光景中,照相摄影便超过了石印术。随着照相摄影的诞生,手在形象复制过程中便首次减弱了所担当的最重要的艺术职能,这些职能便归通过镜头观照对象的眼睛所有。由于摄影比手画快得多,因而,形象复制过程就大大加快,以致它能跟得上讲话的速度,在电影摄影棚中,摄影师就以跟演员的讲话同样快的速度摄下了一系列影像。如果说石印术可能孕育着画报的诞生,那么,照相摄影就可能孕育了有声电影的问世。而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了对声音的技术复制。这些一致的努力使人可以预见保罗·瓦莱利在下面这段话中所描述的情形:「就像我们几乎不显眼地拉一下把手就能把水、煤气和电从遥远的地方引进我们的住宅而为我们服务那样,我们也将配备一些视觉形象或音响效果,为此我们只需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差不多是个手势就能使这些形象或效果出现和消失。」19 世纪前后,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开始经受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在研究这一水准时。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它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对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但唯有借助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由于时间演替使艺术品在其物理构造方面发生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艺术品可能所处的不同占有关系的变化。前一种变化的痕迹只能由化学或物理方式的分析去发掘,而这种分析在复制品中又是无法实现的;至于后一种变化的痕迹则是个传统问题,一对其追踪又必须以原作的状况为出发点。

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对一件铜器上的绿锈作化学分析,可能有助于确定这种原真性,就像证明了某个中世纪的手抄本源出于一个 15 世纪的档案馆也许就有助于确定其原真性一样。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原作在碰到通常被视为赝品的手工复制品时,就获得了它全部的权威性,而碰到技术复制品时就不是这样了。其原因有二。一是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比如,在照相摄影中,技术复制可以突出那些由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以捕捉的原作部分,而且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此外,照相摄影还可以通过放大或慢摄等方法摄下那些肉眼未能看见的形象。这是其一。其二,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首先,不管它是以照片的形式出现,还是以留声机唱片的形式出现,它都使原作能随时为人所欣赏。大教堂挪了位置是为了在艺术爱好者的工作间里能被人观赏;在音乐厅或露天里演奏的合唱作品,在卧室里也能听见。

此外,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品所处的状况可能不大会触及艺术品的存在——但这种状况无论如何都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这一点不仅对艺术品来说是这样,对例如电影观众眼前闪过的一处风景来说也是这样。因此,通过展示艺术品的过程还触及了一个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品的原真性问题;而在这个核心问题上,没有什么自然物会如此地易受损害。一件东西的原真性包括它自问世那一刻起可继承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证据。由于它的历史证据取决于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因而,当复制活动中其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摆脱了人的控制,一件东西的历史证据也就难以确凿了。当然,也仅仅是历史证据;但如此一来难以成立的就是该东西的权威性了。

人们可以把在此排除的东西纳入到光韵这个概念中,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这是一个有明显特征的过程,其意义超出了艺术领域之外。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统的大动荡——作为人性的现代危机和革新对立面的传统大动荡,它们都与现代社会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联,其最有影响力的代理人就是电影。电影的社会意义即使在它最具建设性的形态中——恰恰在此中并不排除其破坏性、宣泄性的一面,即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一面也是可以想见的,这一现象在伟大的历史电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并不断扩大。阿倍尔·冈斯曾在 1927 年热情满怀地宣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在水银灯下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也许他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却发出了广泛地进行扫荡的呼吁声。

上面就历史对象提出的光韵概念,值得根据自然对象的光韵概念去加以说明。我们将自然对象的光韵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借助这种描述就能使人容易理解光韵在当代衰竭的社会条件。光韵的衰竭来自于两种情形,它们都与当代生活中大众意义的增大有关,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就像他们具有着接受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这种通过占有一个对象的酷似物、摹本或占有它的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与日俱增。显然,由画报和新闻影片展现的复制品就与肉眼所亲自目睹的形象不尽相同,在这种现象中独一无二性和永久性紧密交叉,正如暂时性和可重复性在那些复制品中紧密交叉一样。把一件东西从它的外壳中撬出来,摧毁它的光韵,是这种感知的标志所在。它那「世间万物皆平等的意识」增强到了这般地步,以致它甚至用复制方法从独一无二的物体中去提取这种感觉。因而,在理论领域令人瞩目的统计学所具有的那种愈益重要的意义,在形象领域中也显现了。这种现实与大众、大众与现实互相对应的过程,不仅对思想来说,而且对感觉来说也是无限展开的。

一件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是与它置身于那种传统的联系相一致的。当然,这传统本身是绝对富有生气的东西,它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例如,一尊维纳斯的古雕像,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就处于完全不同的传统联系中。希腊人把维纳斯雕像视为祟拜的对象,而中世纪的牧师则把它视作一尊淫乱的邪神像;但这两种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触及了这尊雕像的独一无二性,即它的光韵。艺术作品在传统联系中的存在方式最初体现在膜拜中。我们知道,最早的艺术品起源于某种礼仪——起初是巫术礼仪,后来是宗教礼仪。在此,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艺术作品那种具有光韵的存在方式从未完全与它的礼仪功能分开,换言之,「原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植根于神学,艺术作品在礼仪中获得了其原始的、最初的使用价值。艺术作品的这种礼仪方面的根基不管如何辗转流传,它作为世俗化了的礼仪在对美的崇拜的最普通的形式中,依然是清晰可辨的。世俗的对美的崇拜随着文艺复兴而发展起来;并且兴盛达 3 世纪之久,这就使人们从礼仪在此后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震荡那里清楚地看到了礼仪的基础。随着第一次真正革命性的复制方法的出现,即照相摄影的出现(同时也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艺术感觉到了几百年后显而易见的危机正在迫近,艺术就用「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即用这种艺术神学作出了反应。由此就出现了一种以「纯」艺术观念形态表现出来的完全否定的神学,它不仅否定艺术的所有社会功能,而且也否定根据对象题材对艺术所作的任何界定(在诗歌中,马拉美是始作俑者)。

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考察必须十分公正地对待这些关系,因为这些关系在此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决定性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复制艺术品越来越成了着眼于对可复制性艺术品的复制。例如,人们可以用一张照相底片复制大量的相片,而要鉴别其中哪张是「真品」则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当艺术创作的原真性标准失灵之时,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也就得到了改变。它不再建立在礼仪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另一种实践上,即建立在政治的根基上。

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有着不同方面的侧重,在这些不同侧重中有两种尤为明显:一种侧重于艺术品的膜拜价值,另一种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艺术创造发端于为膜拜服务的创造物。人们可以认为,在这种创造物中,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石器时代的洞穴人在其洞内墙上所描画的驼鹿就是一种巫术工具。洞穴人虽然在他们的同伴面前展现了这种驼鹿,但是,这些驼鹿主要是奉献给神灵的。看来,正是这种膜拜价值在今天变得要求人们隐匿艺术品:有些神像只有庙宇中的神职人员才能接近,而有些圣母像几乎全年被遮盖着,中世纪大数堂中的有些雕像就无法为地上的观赏者所见。随着单个艺术活动从礼仪这个母腹中的解放,其产品便增加了展示的机会。能够送来送去的半身像就比固定在庙宇中的神像具有更大的可展示性。木板画的可展示性就要比先于此的马赛克画或湿壁画的可展示性来得大;也许,弥撒曲的可展示性本来并不比交响曲的可展示性来得小,可是,交响曲却形成于一个其可展示性看来要比弥撒曲的可展示性来得大的时机中。

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使如此大规模地增加了艺术品的可展示性,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时代一样会突变其本性的质,就像原始时代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其膜拜价值的绝对推重首先成了一种巫术工具一样(人们以后才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个工具视为艺术品)。现在,艺术品通过对其展示价值的绝对推重便成了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创造物。在这种全新功能中,我们意识到的这些艺术创造功能,作为人们以后能视之为附带物的功能而突现出来。现在的照相摄影还有电影提供了达到如上这种认识的最出色的途径,这一点是绝对无疑的。

贯穿 19 世纪的绘画和照相摄影,围绕其产品艺术价值所进行的争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恰当和含糊不清的。但是,这一点与其说是拒斥了艺术品的意义,不如说是可能强调了艺术品的意义。实际上,这个争论体现了世界历史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争论双方都未意识到的。由于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失去了它的膜拜基础,因而它的自主性外观也就消失了。可是,由此出现的艺术功能的演化却脱离了19世纪的人的视野,甚至,连经历了电影发展的20世纪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如果人们以前对照相摄影是否是一门艺术作了许多无谓的探讨——没有预先考察一下:艺术的整个特质是否由照相投影的发明而得到了改变。

大众是促使所有现今面对艺术作品的惯常态度获得新生的母体。量遂变到质:极其广泛的大众的参与就引起了参与方式的变化。这种参与首先以名声不好的形态出现,这一点不该把观赏者搞糊涂。可是,这里某些人恰恰是极度热衷于事物的那些表层方面,在这些人中,杜哈梅就以最极端的方式表达了他的见解。他对电影首先加以指责的是电影在大众那里所引起的参与方式。他称电影是「受压迫者的一种打发时间活动,是没有教养的、深受痛苦折磨的社会下层人士经过疲惫不堪的劳作之后所进行的一种消遣活动……一种戏剧,丝毫也不需要专心致力,并不以思维能力为前提条件……,它没有点燃人心灵的火焰,而只能引起那些可笑而荒唐的希冀:某一天在洛杉矶也成为一个『明星』」。我们看到,这根本上属于古老的指责:大众寻求着消遣,而艺术却要求接受者凝神专注。它纯属陈词滥调。剩下的问题是,这种指责是否发表了一种研究电影的观点——这里,需要作深入的考察。消遣和凝神专注作为两种对立的态度可表述如下:面对艺术作品而凝神专注的人沉入到了该作品中,他进入到这幅作品中,就像传说中一位中国画家在注视自己的杰作时一样;与此相反,进行消遣的大众则超然于艺术品而沉浸在自我中。这一点在建筑物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自古以来,建筑艺术就提供着一种艺术品的典范,对建筑艺术品的接受就是以消遣方式进行并通过集体方式完成的,它的法则就是最富有教益的法则。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建筑物就一直陪伴着人类。而许多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却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悲剧艺术随希腊人产生,但同时又随希腊人消亡,几百年后,只是依照它的一些「准则」才复兴。史诗,产生在各民族的兴盛时期,在欧洲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终止而消亡。木板画是中世纪的产物,但是它也同样逃脱不了在历史中销声匿迹的命运。可是,人类对居室的需求却是永恒的。建筑艺术从没有被赋闲过。它的历史比任何一种艺术的历史都要长久,它展现自身的方式对任何一种为大众与艺术品的关系进行辩护的尝试都具有意义。建筑物以双重方式被接受:通过使用和对它的感知。或者更确切些说:通过触觉和视觉的方式被接受。如果人们根据旅游者面对著名建筑物常常所作的凝神专注去构想这种接受,那就不会把握这种接受。触觉上与视觉上的凝神专注绝不是对立的。触觉方面的接受不是以聚精会神的方式发生,而是以熟悉闲散的方式发生。面对建筑艺术品,后者甚至进一步界定了视觉方面的接受。这种视觉方面的接受很少存在于一种紧张的专注中,而是存在于一种轻松的顺带性观赏中。这种对建筑艺术品的接受,在有些情形中却具有典范意义。因为:在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感知机制所面临的任务以单纯的视觉方式,即以单纯的沉思冥想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它渐渐地根据触觉接受的引导,即通过适应去完成。

然而心不在焉者也是能够去适应的。更有甚者;某些任务就因能在消遣中去完成,才表明完成这些任务对某个人来说已成了习惯。通过艺术所提供的消遣,人们可轻易检验属统觉的新任务在怎样的范围内能被完成。此外,由于对单个人来说存在着逃避这些任务的诱惑,因此,艺术在唤起大众之处触及到了那些最艰难和最重要的任务。目前,电影便展现了这一点。消遣性接受随着日益在所有艺术领域中得到推重而引人注目,而且它成了知觉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迹象。这种消遣性接受借助电影便获得了特有的实验工具。电影在它的惊颤效果中迎合了这种接受方式。电影抑制了膜拜价值,这不仅是由于它使观众采取了一种鉴赏态度,而且还由于这种鉴赏态度在电影院中并不包括凝神专注。观众成了一位主考官,但这是一位心不在焉的主考官。

「崇尚艺术——摧毁世界」,法西斯主义说道,并像马里内蒂所承认的那样,从战争中期待那种由技术改变之意义所感受到的艺术满足。显然,这是为艺术而艺术所达到的完美境界。从前,在荷马那里属于奥林匹克神的观照对象的人类,现在成了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的人,他的自我异化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人们把自我否定作为第一流的审美享受去体验。法西斯主义谋求的政治审美化就是如此,而共产主义则用艺术的政治化对法西斯主义的做法作出了反应。

——本雅明《文化工业论》

以上,是文化工业理论。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是,本雅明本身很高端地把自己放在了精英的位置上,而把民众

书尘
毁灭与新生

帖子来源:在回复@Nekor的《网络正在改写我们的思维》时候想说的太多,干脆整理了下自己之前的草稿,另开此贴。

否定之否定是一个重要的定律,一切阶段性的东西都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并以自己的方式摧毁自己完成转变。

坲藤安晓
兔兔诗

这首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17世纪,流传于澳洲的一首恐怖童谣,据说是一个将要判绞刑的异教徒,被捉之前,教会一个小孩的童谣,后来流传了近一百年,几年前不知怎的又被传出来,最后发现:那童谣里竟然有着一个可怕事实 ……【没那么可怕啦】

_____大兔子病了,_____

______二兔子瞧,______

_____三兔子买药,_____

______四兔子熬,______

_____五兔子死了,_____

______六兔子抬,______

_____七兔子挖坑,_____

______八兔子埋,______

九兔子坐在地上哭泣来,

__十兔子问它为什么哭?__

______九兔子说,______

___五兔子一去不回来!___

这是别人的看法==|||

这个童谣的诡异之处不在其内容,而在每一句的字数,每一句的字数是5 4 5 4 5 4 5 4 10 9 4 8 按数字音译就是:我死我死我死我死 死就死吧.

有把整个童谣每行字居中,就是一个墓碑的形状,整个童谣氛围反应出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无奈和悲凉。

不过,接下来的推理可能更现实一点:

这是一件密谋杀兔事件!

1.首先,兔子也是有阶级的,或者说,这个童谣正是以动物喻人,描写现实社会阶级的丑恶。

2.大兔子应该是一位地位极高的人物。它病了,要治它的病,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一只兔子做药引。 病的是大兔子,五兔子却突然死了,显然是被做成了药引。

3."买药"其实是黑话,因为实际上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草药,主要是药引,所以这个"买药"指的是去杀掉做药引的兔子,三兔子是一个杀手。

4.做药引的为什么是五兔?因为哪只兔子适合做药引是由医生决定的,二兔子就是医生。

5.可以推出,二兔子借刀杀兔搞死了五兔子,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可能是情杀,因为一只母兔。

6.谁是母兔呢?想一下,女人爱哭的天性,所以九兔是母兔,九兔也知道了真相,所以才哭,因为她爱的是五兔。

7."六兔子抬",这明显是病句,一只兔子怎么抬?他显然是被抬,因为他死了,所以才会被抬。抬他的两只兔子随后一个挖坑,一个埋尸。没错,抬他来的就是七八两只兔子!

8.六兔子是被七八两只兔子杀的吗?不是,他是被杀手三兔子杀死的。三兔子本来不想杀他,五兔子和六兔子关系非常好,当时他们正好在一起,所以三兔子才把他们一起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一个杀手来说,杀人后埋尸是太必要的,反倒一般是雇主来收拾残局。所以,小七小八应该是四兔子的手下。“四兔子熬”说的正是“买药”之后的事,由四兔子料理。

9.在女人哭的时候,身边一定会有爱她的男人,而她的哭泣一定是为了她爱的男人。可惜,爱她的兔子和她爱的兔子不是一只兔子。很明显了吧,十兔暗恋九兔,关心她,看到她哭,他当然要去问原因。

本来到这里,各兔子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已经完全理清了。但再进一步思考,我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必然要有因果关系,这个故事有了果(即情杀,下面再谈),但没有因,所以显得不完整,就是大兔子为什么病了?无缘无故的病了便引发了以下的血案么?显然不是. 从一个严密的逻辑上来看,这个故事中所有人物(兔子)的出现都是有联系的,且每一个按序列排下来的兔子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动机),但大家有没有觉得,10兔子的出现好象在这个逻辑中显得微不足道,即没有10兔子这个故事也能顺理成章的结束,因此10兔子在这个逻辑中的动机显得苍白.

根据以上的推断,我们都忽视了这个故事的重点,就是10兔子,他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故事中?难道仅仅为了引出9兔子的一句话么?错了,这是一个有预谋的凶杀案,而且,10兔子就是这个案件的主谋(不是2兔子!),其他所有的兔子都是在他全盘计划中的一枚棋子,案发过程大致如下(补充上文):

(1)9兔子应该是个大众情人,2兔子和10兔子都喜欢她(不排除还有其他人)

(2)5兔子和9兔子互相喜欢

(3)10兔子妒忌

(4)10兔子是属于隐藏形的,在各方都吃得开,并且对其他兔子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也就是说,他很清楚大兔子如果病了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事)。

(5)5兔子也有一定实力,10兔子没办法随便处置他.

(6)所以10兔子就让大兔子病了,接下来的一切就像上文说的那样发生了.....

所以,表面上2兔子是整个事件的主谋,但实际上他是被利用了,贯穿整个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10兔子,他是这个故事的结尾也是这个故事的主因!这样这个逻辑才显得天衣无缝,故事的名字就是:借刀杀人!

以上的分析,吾看的怪怪的==不过有的和吾想得差不多:

这是个小小的,大兔子是是有极高地位,所以生了病有那么多只兔子服侍,

可是为什么生病的是大兔子,死的却是五兔子呢?一定是在大兔子生病时发生了一些事情

luluya
为什么叫悟而不是唔

近几年的几个重大灾难如同燃料一般,网络上面的一根小火柴,刚摩擦出火花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一时间末日论,阴谋论,等叉叉负面情绪充斥着有人的地方。

其实,一直都是如此……网络给了一个很方便的平台,人类开始很畅快的得瑟

玛雅也好,诸事记也好,烧饼歌儿,昂星人,nibiru,仇日,哈韩叉叉叉的什么什么……

其实我也没想说啥,这是实话儿,只是无聊了

一花一世界,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佛说的。至少我不是从佛哪儿听到的,那是一个罗马尼亚的姑娘,眉心间有道疤,不知道是拧着眉头久了还是受过了伤。她笑的时候浅浅的疤就展开了,有如一片花瓣。

那天是个大晴天,她和一个当地的男人聊起了工作问题。男人是个挺自恋的娃,连带着自己长大的土地也一并自恋着,不容人任何人说任何否定的话。就这样她说出来这句话,一花一世界,每个人就是一个宇宙。口气中有些叹息,男人听完撇了撇嘴依旧不大高兴。

这就是人了,这就是社会了。

有不同的声音,由不同想法的人,构建,上色。又由不同的人摩擦,碰撞组成。

当然这都是我的主观理解, 我甚至主观的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完全的客观,就如同对错,只在相对的情况下才存在。

有人说世界变坏了,人都物质了,真情也少了,真诚都看不见了。

我说你把心眼儿蒙上了,蹲在地上了,不肯走动了,不愿去碰了,也变那样了。

最近很常看到仇日的愤青队伍,把南京大屠杀反复的讲,反复的说着。

例如某个大学生在漫画屋遇到一个日本人,让人噼里啪啦说楞了,惭愧了。

第二天花了20分钟把自己的见闻讲给了班级听。。。其实这帖子我没看完

但好歹看完了小大半,那会儿我依然记得我的大脑很形象化的在我的头上画了几条黑线

骂他傻蛋儿……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还认为人讲的挺有道理。

再有钓鱼岛事件,面对政府的“强烈谴责申明”发出请战的声音

我不禁想着,政府要真应了下来了……还有几个肯上去的?

很多人都信誓旦旦的说别人我不知道,但我肯定去!

去了以后呢?人有生本能,当面临死亡的时候会自主的做出相应的措施,当面对死亡的时候会自发的恐惧。更何况大多数都是连真枪儿也没碰过的人,那是去战场还是去游玩?

更有北京植物院长对樱花树的怜惜,我觉得就这几些我瞅见的,他最聪明。或许他并未真心想给日本看什么,或许他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花儿。不管怎样,做的相当漂亮。

我挺不愤青的,所以我的那有愤青志向的好姐妹一直对我说的话挺无语的

热情高涨的再讲日本的噼里啪啦时,我总能给她一盆冷水浇下来

对我来说国仇家恨离我挺远的,南京大屠杀的事儿听过见过看过想过,偏偏唯独没有经历过。我没法子理解日本人的残忍冷酷,也没法子明白当时那些人儿的痛恨。

事儿已成为真真儿的历史,南京的无辜同胞让日本人弄死了,我们恨日本人。日本人坏!讨打!灭了他们我赞成!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混蛋吗?人类相当难懂,为什么城管叔叔可以对着同胞又打又骂却老多人不管?为什么警察叔叔的烟雾弹,催泪弹对着手无寸铁的群众丢?

民不与官斗,官子两个口,人民要自主请命灭了日本首先得过政府这关,如果结果是城管来答应……我不敢想。。貌似会比南京大屠杀还血腥。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music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

爱国家,爱人民,

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

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前进进!

还记得么?这歌儿?小时候天天都得唱,可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却和歌儿里唱着的反着?

人生得便是会去死,怎么死的很重要么?似乎是的,有句话说私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有些人很年轻,还有很多理想,梦想要实现。多残忍的命运那……

我们也有了达人秀,让那些人的梦想有个平台去实现

可是,我真不忍心看……有几些个人真是为了梦想?

达人秀都快成了打假秀……

我的人生就是为了跑题而来

人往往都在某些国家大事儿上不予吝啬的给予诸多指点,却从不为自己的人生做任何评价

国家怎么来的?由人,社会怎么来的?也由人

现实,就是人类对欲望追求的结果。各式各样的想法就像颜料,全混一起只会剩黑色。

正视自我,接受自我,成就自我。

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底儿的欲望,为了欲望而追寻的欲望。

我们是渺小的,却也是必不可少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就算要打日本也得有一身强壮的体魄。尽管现在是热武器的时代,但如果扛着狙击枪却连后坐力都承受不了有个毛用?

废话到这里其实挺想删光的,太废话了,且无头绪,跳跃式的思维又无聊。

唠唠叨叨活像个老太婆,又烦又臭又长,真不懂自个儿开始怎么会敲下这些个玩意儿

破话说了这么多,其实终究还是那句话,成也萧何败萧何,世间一切都与你有关也与你无关。既觉得与自己有关就做好自己,既觉得与自己无关更当做好自己。

废话说再多也不如给没饭吃的人一个馒头,没衣服穿的一件衣裳。

宽恕自己也宽恕他人,人生短短数十载,背着包裹活个啥?

真蛋疼。。删光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