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清朝入主确实是中国火器发展断档的原因,明朝对火器的重视以及战争中的普及是非常彻底的。而清朝打断了这一节奏,是彻底的而完全的打断了。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并且明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基础上,明朝在火器发展方面相比前代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具体我将分成两个时间阶段叙述
一、明朝火器发展第一阶段(洪武初年至正德末年)
明初主要装备的火器是火铳,其为元代创制的初级火铳的基础上加以规范统一并且根据实战的需要,发展成的大小尺寸不同的系列火铳。射程约180米。
火铳实质上是便是早期火器——火门枪,火门枪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发射管尾端接一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火门枪虽然有着装填缓慢,精度较低等问题,但是其能在射程距离上有效击穿铁甲,而且操作训练简单,易于批量装备。相比于弓和弩极大的提升了远程杀伤效率,使得明军步兵在面对强大凶悍的蒙古骑兵时能够不处于劣势乃至占上风。历史上,火铳也确实在北京保卫战中大放异彩。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伊始,便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发展兵器制造,把元代创制的初级火铳,加以规范统一,根据实战的需要,发展成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在内的洪武系列火铳。洪武系列火铳按形体大小、构造特点和作战用途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装备单兵使用的手铳,其二是装备于战船和关隘守备用的中型碗口铳,其三是专用于城防要塞的大型铳炮。
而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利用发达的手工业、矿冶业所提供的技术和原材料等有利条件,进一步大力推动火铳制造业的发展。火器研制者也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可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火铳结构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改良、威力的增强等方面,从而使火铳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明军的制式装备。朱棣以后的各代继承者,也都利用其成果,不断加以发展,直到制成重达千斤的大型铳炮,从而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永乐系列制式火铳,把洪武时期的火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编制上,在洪武十三年,明朝统一全国不久,朝廷下令“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此时火器与冷兵器装备比为1:9。到成化二年,郭登向朝廷建议,步兵“用神铳手十,弓箭手十,刀牌手各五,药箭强弩手十,司神炮及舁火药者八,杂用者七。”若如此,则使用火器的士兵已经是编制的三分之一。以及永乐前期编制的神机营则是真正的全火器部队,全营五千人,装备了三千六百杆步兵火铳,两百杆多管火铳,四百把手铳,一百六十门野战重炮。① 由此可见明初对火器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高度。
明前期的火器主要继承制式化元代火铳并且加强发展。大规模制造装备火铳,使得明朝有了强大的火器制造能力和火器制造工业的基础。为明朝接下来的火器发展打下了相当的技术基础,。而在技术思想上继两朝帝王的推动奠定了重视火器发展制造的思想。军事思想上在经历了明成祖五次亲征蒙古后对专业火器部队和火器与骑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术战法也有了成熟理论。
二、明朝火器发展第二阶段(嘉靖元年至明亡)
在嘉靖元年,明朝的火器发展出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佛朗机传入明朝。明朝自此开始了不断引进仿制创新的新火器发展阶段
佛朗机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采用了母铳与子铳结构,母铳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铳配4~9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铳装入母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铳,减少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因此又被称作“子母炮”,佛郎机炮还安装了瞄准具,即增大了射程,又提高了精度。相较于明军当时装备的火铳,有着射速快,安全,更加精确的种种优点,由此,大明朝廷反应极其迅速的对其进行仿制②,嘉靖十六年已仿造装备了三千余门佛朗机(甘肃边防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而到了万历年间,佛朗机已经陆续装备了四五万门之多。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收复日人、葡人占据的双屿(今浙江省鄞县东南海中),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命仿制。约在同时,又有鲁嘧国(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③而鸟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鸟铳作为火绳枪与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开始可以双手同时持握而发射。这样优秀的性能自然没有被大明放过,如同佛朗机一般,鸟铳被引进后也被仿制并改进,而后大批量制造装备④
编制上明朝创建了新型的水兵营和由车炮营,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组成的合成军,并建立了长城的火炮防御休系。明朝后期火器在战场上已经相当普及,明军主力和精锐部队都大量使用火器,冷热兵器配备达到了3:1,仅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天启元年(1621),三年中因辽战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大炮18154门,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火药类177,3658斤,大小铅弹142368斤,大小铁弹1253200个之多,火器几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而在万历年间李如松援朝的战争中也正是佛朗机和鸟铳这两种优秀外来火器的批量装备,使得明军在人数少于日军的情况下取得了大胜。
在万历年间这两种引进火器的成功仅仅是明朝火器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之后相似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红夷大炮等等。而明朝火器发展直到末期依然未曾停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派了解西学的大臣对于火器发展和军备发展均有着建设性的设想,其中已有了近代火器部队的影子。
三、总结
明朝对火器的重视与丝毫不古板的“拿来主义”是明军火器部队装备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及在强敌窥伺的情况下镇守住明朝国门的重要原因。终明一朝,对于火器的发展从来都是务实和求强的。而反观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火器技术后没有任何实质发展。我想,清朝入主这是发展断档的本质原因。
① 《皇明经世文编》之二百四十:曾襄愍公复套条议四(条议)
② 《明史·卷092·志第68·兵四》
③ 《筹海图编》
④ 《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鸟嘴铳1万支。戚继光《练兵实纪》 (1571年刊行)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