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mac
手残,买了个AKG K142 HD
展开Biu

多巴胺分泌过多的,一时激动买了个AKG K142 HD,本来想买铁三角(Audio-technica) ATH-WS33X BK (黑色)入门级HIFI耳机,但总觉得隔音效果没AKG K142 HD好,所以就买了AKG,本人屌丝一枚,高端的耳机买不起,只能买这些实惠点的耳机

[查看全文]
JackTodd
【转】耳机初烧手册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JackTodd 于 2014-10-7 00:42 编辑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查看全文]
_Nozomi
【转】常见的音质描述名词解释大全
展开Biu

买播放器、买耳机都是个非常纠结的事情,因为声音这东西主观性比较强,并不能很直接的用客观数据去量化,如果在没有机会试听的情况下,去看评测、去论坛看相关讨论差不多是了解某款播放器、耳塞最主要的方式。但是网上的评测、讨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很多时候一些名词描述并不太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描述音质的词语又有很多,比如声场,解析,动态等等,有些词语,比如声场、解析等容易理解,好与坏容易体会到。但是有些词语比如动态就不是很容易理解,听过的设备、音乐比较多可能才会有些感悟。所以如果不太理解的话看着就比较糊涂。于是这里笔者来谈谈有关音质描述的一些名词的意思与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容都是笔者自己的主观看法,未必正确,有不同见解与看法的朋友也不妨共同讨论交流。

三频:是指低频、中频、高频这三个,笔者觉得描述一个器材声音的时应该要有,因为一个播放器或耳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风格和在三频的分布情况有很大关系。低频是多是少,中频是突出的还是凹的,高频亮还是暗等应该交代清楚,根据不同的分布情况,也大致可以猜出来这个器材所适合的音乐类型,比如喜欢听摇滚要低频多一些,喜欢听ACG音乐高音可能要亮一些才好。所以怎样的三频分布是比较的主观,但播放器或耳机的整体素质要做的很高、适合的音乐类型更广泛,还是尽可能三频分布均匀一些,至少不能存在明显的瘸腿。

了解三频的分布之后,低频、中频、高频每个频段的声音质量同样很重要,于是也有了更多的描述词语,比如三频的衔接、低频量感、速度、下潜、密度、高频延伸等等。关于三频的衔接,一般会在多个单元的耳塞描述中出现,因为耳塞比较小单元多了分频器不太好做,可能就会存在频段衔接不自然的情况。具体衔接不好是怎样的感觉,笔者认为就是中高频之间、中低频之间有些断档的感觉,听起来不太连贯。

低频量感: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低音的多与少,低音的量多不一定就是低频好,有数量还要有质量,比如低音的清晰度、凝聚度、速度、下潜等等,有些比较差的耳机虽然低音的量很足,但是声音软散浑浊,比较的轰头。

低频下潜:虽然笼统的都叫低频,但是低频的频段分布很广,从20Hz到500Hz都可算作低频的范围,而下潜深是指在更低的频段上响度更大,一般来说,如果100Hz以下响度足够大,我们可认为这个耳机下潜较深。下潜深和量大也不是一回事,某耳机低频量大可能是100hz到500hz上响度很大,但50Hz左右其实响度不是很够,最后的结果就是声音很轰头但是下潜不深。

密度:描述整体频段的声音都可以,也算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觉得可以按照密度本来的含义去理解,密度高应该是声音凝聚紧密,能量集中的,可以感受到声音的形体感,密度也和描述声音的结像、细节等词语有一定的联系。另外笔者认为声音的密度并不代表声音的量感与厚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显然棉花看起来量更大,但铁块密度更高,可以给予人的重量感,声音也大概如此,量多但是很松很飘的,形体感不强的声音密度就不高。

延伸:常见到的描述有高频延伸和低频延伸,应该是指器材所能不失真回放的最高或最低频率,这个器材上标准的频响范围有些相似,但是现在的很多播放器、耳塞的频响范围标注不标准,没有实际参考价值,所以还是要用耳朵去感受所谓的延伸好坏。低频延伸和上面说到的低频下潜有些相似的地方,但延伸指是能够不失真回放的最低频率,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响度,所以可能不会带来很大的震撼力,而下潜则要求有足够大的响度。而高频延伸与泛音有较大关系,很多都是耳朵感受不到的频率范围,泛音表现好一般高频延伸就会好。

解析:算是最容易理解的词语,就是指声音的清晰度、对细节信息的还原能力。用解析好的器材可以比较容易的听出来很多平常不太容易察觉到的声音细节,另外,解析是个比较全面的素质特性,解析好的器材声音的层次感、定位、分离度等等应该都会好,要不然乱成一团也不可能表现出声音的细节。所以解析也是判断耳机素质、档次的最明显的标志,越高端的耳机解析会越好。

信息量:声音信息的数量,信息量大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它与解析有很大关系,但是笔者认为解析好并不一定信息量就大,它应该还和后面谈到的泛音、动态等等有关系。而信息量大或小应该是以原始声音作为标准的,能够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原始声音的各种细节才算信息量大。而有的器材可能是偏科的,比如因为低频残废而显得声音清晰,细节更为突出,这样可以说是解析好,但是声音并不完整,缺少低频方面的信息,相对于原始声音是不完整的,这种情况笔者觉得并不能说信息量大。

声场:声场也是容易感受的一个词语,一般来说听上去开阔自然,就是声场好;而感觉有明显的边界感、拘束感,声音拥挤,像是都从头脑袋中迸发出的,声场就是不好的。当然耳机的声场都不是真实的,而是模拟的,所以音箱什么的听起来有明显的区别。声场是通过声音的响度和时间差来模拟的,比如声音近大远小,还有一定的延迟就可以产生空间感。

很多描述中又分为横向声场与纵向声场,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横向声场可以理解为左右两边的横向坐标轴,表现好的话会让人感觉很开阔的感觉,而纵向声场好会让人觉得声音有深度,大概就是横竖两个做标准,所以会用具体的形状来描述某器材的声场,比如圆形,就是横向和纵向声场表现差不多;椭圆形则是横向与纵向中一边较大,一变较短的;而一条线,是几乎完全没有横向或纵向声场。圆形或椭圆形的声场可能都会比较好听,但是一条线的声音要么感觉很平面,要么就是很拥挤的。

结像:结像也是个很抽象的形容词,就个人理解,结像应该在一个空间里声音主题的清晰度与形态感,和声音的密度,声场的深度与定位有一定关系。有人将声音结像比作相机的照片对焦,对焦好的照片应该是要表现主题内容清晰,而结像好的声音主体应该也是清晰的,比如可以感受到歌手唱歌时的嘴型,与你耳朵之间的距离。所以也有人说,对焦不准的照片是废片,而结像不好的器材则是废材。

残响:从定义上说,残响就是声源停止发声后,由于惯性和反射等原因,声音没有立即停止,而是呈缓慢衰减的现象,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产生的现象。简单来说残响就是一种余音或回音的效果,它可以使声音有空间感,更加圆润丰满,比如有人形容耳机声音的词语“厅堂感”应该就是残响产生的一种效果。

泛音:说到泛音就要提到基音这个词,基音就是一个声音的基础声音,也可以理解成是该声音在频谱上频率最低的那个声音,它决定了这个声音的音高。而泛音是在基础音上面发出的微弱声音,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声音是纯音的(单频率、纯基音的声音),往往都带有泛音。而泛音就是基音频率成倍上升后依附在基音上的成分,在电子学上叫谐波。举个例子,如果基音为440Hz,那么1次谐波就是880,3次是1320,4次1760……谐波在理论上可以分为无限多次的,但越往上通常能量越低,所以一般只会研究前几次的谐波。

泛音的定义看起来很高深,但声音的音色如何却是由泛音的比例决定的,比如一把小提琴和一根笛子都奏440Hz频段的声音,但听上去谁都能辨认哪个是小提琴的声音,哪个是笛子,就是因为小提琴的泛音,和笛子的泛音的比例是不一样,这就是泛音不同的结果,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色。而如果一个播放器或耳机的声音听起来干涩、枯燥,其实就是泛音不足造成的。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三角铁的声音“叮......”的一声,其中的“叮”音是基音,而“......”就是泛音,而某些乐器如小提琴的泛音频响可以到20000Hz,所以很难忠实还原。要准确重播出一件乐器的声音,首先就要完整重播出它所有的泛音列,这就对器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当有人说某某耳机泛音好时,其实意思是它的高频表现好,可以还原出很高频率的泛音。

动态:值得就是动态范围,是个不太好理解与感受到的东西。图形影像里动态范围是一个光线明暗的变化范围,比如有的屏幕标称有256级灰阶,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围。而音频器材里,动态范围是声音响度大小的范围,也就会有个最大的响度和最小的响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范围就是动态范围。动态范围大,可以变化的声压级数也就越多,比如只有0到256级的响度变化的声音,听起来肯定不如0到512级的响度变化的声音层次感强,层次感少听起来会感觉声音较为平淡与直白,缺乏立体感或鲜活感。

但动态表现好坏平常并不太容易感觉出来,因为一般的音乐、歌曲,同一时间最大的响度和最小的响度之间的差并不是很大,也就是需要的动态范围比较小,普通的播放器和耳机都能达到要求,于是也就感觉不太出来器材这方面的好与坏来。相对的一些古典音乐动态范围会比较大,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乐器的声音很轻柔很小,但到高潮的时候乐器声音又会变得很响亮。如果动态不足的话,最开始前奏时乐器声音可能听不清或听不到,于是不得不开大音量,而到高潮的时候声音又会过于巨大,又不得不去调小设备的音量。而对于更为复杂的交响乐,乐器的数量很多,同一时间会有着各种不同响度,而且响度差还很大的声音,如果动态差的话就无法将响度较小的声音都还原出来,就会缺少很多声音信息,于是听起来声音平白缺乏乐感,这也是为什么古典音乐对器材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原因。

瞬态:声音瞬间变化的能力,和时间和响度有关系,比如从较响度低的声音突然变到响度很高的声音这个变化过程,瞬态好的器材可以马上做出相应,声音听起来会觉得干净利索,瞬态不好听起来可能会是所达到的最大的响度不够,拖泥带水,模糊,甚至因为较大的失真而出现破音等。

瞬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爆发力,从较低的声音瞬间到较大的声音,也需要较大的功率支持,因此这也很考验播放器的驱动能力,通常所说某某耳机没推好的表现之一就是声音软、无力,可以说就是功率不足导致的瞬态表现不够好的原因。还有提到瞬态也会涉及到控制力,瞬态是对声音变化做出的相应,所以变化的过程中也要刹得住车,比如本应该从响度1变到响度5,但是到了5却没刹住车就变到了6,这样会使声音变得混乱与粗糙,而有时候说某某播放器把某某耳机推过了头,笔者估计就是控制力差没刹住的缘故。

另外想说的是,虽然瞬态响应和速度有关系,但是与一些声音描述中的声音速度快与慢不是一个概念。瞬态好的确可以让声音干净利索的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变化,但这是要根据音乐内容而定,如果音乐里面根本就没有这样快速、大幅度的变化,最后还原出来的声音也不会有,所以瞬态好的设备可不是声音就要快速生猛,而是根据音乐内容可猛可缓可柔。而一些描述中所谓的声音速度的快与慢,应该是由声音的残响、余音相关的问题造成的,例如敲鼓,敲一下鼓正常情况下应该还会有持续振动一会,但是如果耳机比较差或者设计者的调音意图就是如此,敲一下后鼓声可能马上就停止,于是听起来就感觉声音速度快,而这种速度快显然不同于瞬态表现好。

通透:声音通透、透明度高,笔者认为并不完全指声音的清晰程度,而是声音的自然、真实程度,所以通透不通透的标准,笔者觉得应该和真实的声音做比对,而耳机通透性的最理想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是虽然戴着耳机,但声音可以真实到仿佛没带耳机的程度,就是通透、就是透明度高,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境界,现实并无法达到只能尽可能接近,另外通透性很好的器材综合素质一定很高。

笔者认为通透并不等于清晰度,当然如果听起来发闷、发蒙,像是隔了一层纱等等的感觉,那肯定是不通透的。而有的器材调音是风格可能是清冷干瘦的,虽然声音听起来也许很干净很透彻很亮丽,但并不真实,所以也不能说它通透性好。而那种调音里明显加入染色,听起来可能很悦耳的同样也不能算通透性很好。

平衡:算个比较综合的词语,平衡起码三频分布上要相对均匀,没有明显残缺,还有音色相对正常,各方面素质水平表现相当,声音听上去不会某一方面过于突兀,也不会有过于强烈的个性。

音染:音染就是对声音的渲染,一般就是指在原有声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处理,以达到更为悦耳的听感。这就好比PS照片,照片里的人可能本来相貌平平,但PS后就变成帅哥美女了。声音也是如此,加入渲染后虽然并不真实,但听起来可能会更好听。不同器材的渲染不一样听起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很主观的东西,无法评论好坏,但对于一些追求真实还原的发烧友,音染还是越少越好。

声音的冷暖:可以算作音染里的一个方面,虽然不太容易说清楚,但声音是偏冷还是偏暖比较容易感觉到,就如同视觉感受那样。例如显示器屏幕有些是偏冷的,有些是偏暖的,都是很容易感受出来的,声音也是如此,有冷有暖有相对中性的,而冷暖和上面谈到的很多的素质表现没什么关系,但却能直接影响声音的感情色彩。

各种味、各种感:声音描述中还会看到各种味道各种感觉的词语,比如数码味、模拟味、松香味、厅堂感、颗粒感等等,大都是些可以意会但不好言传的感觉。比如数码味,说起来可能是指声音干、冷、硬,但是模拟味又是怎么样的?暖、模糊就是模拟味吗?还有提到小提琴肯定有人会说松香味,但是究竟松香味是个怎样的感觉,不理解的人恐怕不少,而理解的恐怕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如果说松香味是弦乐特有的一种音色特性,那么直接归入泛音表现不就好了。

关于描述声音的一些名词就解释到这里,暂时想到的词语就这些,解释的内容都是笔者个人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很正确,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那样的话也希望网友多多指正与交流。

还有就是关于网上的评测、听感文字,里面很可能会设计到上面提到的这些描述声音的名词,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同人之间可能会有所不懂,可以适当的参考着来,但也不能绝对化。

既然谈到评测,网上的确有很多,有些是媒体固定形式的评测,有些是一些活动要求参与者完成的作业,还有一些是网友纯个性兴趣爱好所发表的感想、评测。评测、听感发布者的立场不同,参考价值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对于真实性也需要有一定的甄别。

这年代赤裸裸的枪文感觉不太多见了,但音频类的笔者觉得即便真的是枪文,也不是没有参考价值,只要写文的也是个玩家而不是完全不懂的人,缺点也许闭口不谈或一笔带过,但只要东西的大概声音风格能交代出来也是可以适当参考的。

对于正常的评测、听感交流,由于不同人的喜好、文风、听过器材的不同,所以主观性很大。比如同样一个耳机,有说它好的和说它差的都是没有错的,因为听的人不一样、音乐题材不一样、前端不一样等等,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很正常。

所以在看一篇评测、听感的时候,不妨多了解一下撰文者的喜欢的音乐类型、手上的器材、发烧经历等情况,看看是不是和自己的状况差不多,看和自己装备、听音题材差不多的网友的评测、听感会更适合一些。反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纠结或陷入毒抗,比如一个土豪级的烧友手上的装备都是顶级,那么他去评价一个不太顶级的东西时可能就会挑出很多缺点,虽然站在一定高度来看确实就是有缺点,但对于没怎么听过土豪装备的朋友来说也许反而是天籁之音。就比如HD800这幅耳机,土豪们多半会说没有10W以上的前端搞不好,但对于笔者这样层次还比较低的玩家来说,一个国砖直推HD800就感觉声音很感动了,但是看到土豪烧友的那些观点看法,心里还是会潜移默化的认为现在的声音虽好但是肯定是没发挥好的状态,然后会去YY升级某某前端后的效果,于是一步一步的走向火坑。所以嘛,看评测、听感也要量力而行,不想中毒太深还是别想那么多,其实就算不太满意的装备听长了耳朵适应后,也会觉得还可以,只是欲望和不满足感总是会产生的。

[查看全文]
CLF-C3
这里还真冷,作为akg粉,我来写写新到的玩具,铁记im02
展开Biu

现在在别的地方码字,暂时也没图,就偷一张来用用好了,用来AB的器材是森记的ie80,前端是飞傲X5,ie80大概听了100H,基本已经煲开,im02听了大概10H,动铁应该已经进入状态,但是还是可能会有偏差,毕竟X5好像不是很适合动铁,都是直推。

[查看全文]
royalkiller
【吐槽】来数码区怎么能不黑逼侧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royalkiller 于 2015-3-8 22:23 编辑

放假前对门寝室某人刚入手一副新版Studio,久闻逼侧大名,于是楼主抱着高山仰止的朝圣者姿态,软磨硬泡下将其借到了手。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态度,楼主选择了手头价格与其大致相当的 天龙C751

点开foobar,装入一首经典的东方同人,果断点下播放键。。。

那时我瞬间明白,为什么每年那么多圣徒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恒河边,只为了喝那一口圣水。大Studio的声音宛如一瓢浑浊而不失厚重的恒河水,手里的ACG曲子在它的独特的美式音染下,竟然展现出欧美死亡金属的低沉与沙哑感,那强悍的中下盘,强悍得让一切ACG的高频在它的威势下黯然失色。

上放后,这股厚重感愈加令人无法自拔,仿佛一个来自美国的魁梧大汉,将一个个华而不实的日系萌妹(哔————)得毫无反抗之力。那种沉醉其中的感觉,就如同穿着一双滑板鞋,在月光下的街道上,摩擦,摩擦,一步两步,似魔鬼的步伐。。。。。。

而以强劲的中下盘闻名的C751,在我大逼侧死丢丢无上的威势下,显得是如此地软弱无力。

如果说C751是一只骄傲的魅族MX4,那么Studio就是那只24K土豪金IPHONE6plus,凭长相就已经将其秒杀。

如果说C751是一辆沉稳的悍马,那么Studio就是我大蓝翔的王牌挖掘机,一铲之下,绝无生者。

我大逼侧才是真正的音乐啊!!!

屌丝们,你们颤抖了吗?

我大逼侧从不卖假货

人家只是一个专注项链的良心厂家,我也不知道他们在黑个啥…

不说了,日行C400已在路上,下学期比不过Studio Pro怎么办

[查看全文]
皮卡丘、~
原来技宅也有这块了
展开Biu

先水水,有什么关于耳塞、前端、耳放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啊#18j

[查看全文]
Yuuki_Asuna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Yuuki_Asuna 于 2014-7-6 13:24 编辑

宵夜快来看!!

这是W同款哦....

这个因为是CKM500i。。。。

我觉得那个线控太渣就换了IE800的线。。。。

我就说说没换线之前的感觉吧。。

日行买的话最低250块算是超值

正常380块左右也算是性价比比较高。。

首先做工非常棒。。。实物的颜色和质感看上去要比宣传图好很多

设个弯曲的设计也比较符合耳朵的形状..佩戴比较舒服了算是...

没换线之前这个线算是比较粗的。。。也就是耐操...

带着睡觉的话略微有点硌不过还算是能带。。。隔音也还行。。

这个刚开始拿上感觉超坑爹。。。糊的简直差点就扔掉

不过就是欠煲。。。大概100小时就有一定的飞跃了

低频弹性很好量很大 而且不会轰头。。。至于轰头 听过KOSS PP和CKS90的人肯定知道

鱼雷配个PP简直就是抡锤。。。。

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耐听的。。。这个属于铁家的新调音风格了。。。已经和以前的女毒味大不一样了

注重下盘和中频质量。。。

女声的犀利感和亲和力依然有模有样。。。虽然没那么凶猛。。。算是从以前的萝莉变成了现在的学姐。。。

[查看全文]
Yuuki_Asuna
我是看到宵夜才来的
展开Biu

好吧....我是看到宵夜才来的!!!

宵夜!!福利福利一定要给哦!!我给你捧场!!

好的!

手边的器材比较多...所以从最便宜的开始讲吧...

这个ANC23的...80块买的...正品哦....不是二手哦....

当然别问我咋买到的...所以也别说我是土豪什么的...

闲话少说....

这个耳塞呢!

适合大叔不适合萌妹

所以你要是萌妹就算了...

不是因为外形的问题

是他的单元实在是太大....炒鸡硌耳朵....

而且比较长...萌妹们你们是受不了的....

由于这个耳塞主要功能是降噪嘛...所以这个降噪是炒鸡牛逼啦....

当然和BOSE那种比不了的....

算是这个价格里面完爆SONY的唯一选手了...

线材比较软 但是比较粗....所以比较耐操...

降噪开的时候会有点点低噪 而且听歌的时候开降噪音质会有个提升

这个不奇怪..因为里面是两路功放....这就不多谈了...

声音从定价上来说也就个200多点....

声音糊定位飘.....不过嘛...这个价格不飘就怪了

小手机拿来听蛮不错的...

不过毕竟是铁家的东西略坑是常事

低频很给力...量大没质量就是了....

高频就像喝了雪碧的VITAS...

中频。。。。基本。。。

你要是忍受不了舍友们天天的BBBBBB

可以买个!只要399!绝对超值!

[查看全文]